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前往達古冰川17號冰川,開展應用人工措施減緩冰川保護試驗科考工作。王飛騰研究員說,過去幾十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數冰川均呈現出快速退縮。達古冰川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研究發現,過去的50余年時間,達古冰川的面積縮減了70%,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尤為迫切。
今年8月5號,該研究團隊,利用給冰川“蓋被子”的手段,在達古冰川海拔約5000米的冰川消融區,建立了500M2的試驗區。本次現場考察發現,經過兩個月時間,“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緩,與未覆蓋區域的冰體相比,能夠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到1米,初步估計能夠減緩70%左右的冰川消融,因此試驗效果顯著。為了進一步定量冰川“蓋被子”試驗的效果,本次科考還采用了冰川3D激光掃描雷達對冰川進行了詳細的測量,為后續冰川消融減緩試驗提供精確的數據。
自2019年,達古冰川管理局與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就冰川變化監測、冰川保護、冰川旅游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合作。 下一步,雙方還將繼續加大對達古冰川的科研工作力度,尤其是深入開展應用人工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為達古冰川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科研處)
圖文:黃仕海、張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