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依托“大長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四大文旅IP,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創新實踐,將紅色文化、非遺技藝、生態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走出一條具有黑水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紅色基因賦能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
黑水縣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節點,昌德村、澤蓋村等紅色村莊至今仍保留著紅軍翻越雪山、熬鹽籌糧的珍貴遺跡。近年來,黑水縣以“雪山紅谷·軍民團結”為主題,打造紅色文旅矩陣:在昌德村建成紅軍文化廣場、觀景平臺及自駕游露營點,推出“吃紅軍飯、住紅軍屋、聽紅軍故事”的沉浸式體驗項目,游客可品嘗“蕎面鐵索寒”“野菜充饑志越堅”等主題菜品,在追尋革命先輩足跡中感悟信仰偉力。
黑水縣昌德村
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運營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昌德村成立了“紅色昌德”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增收。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不僅讓革命遺址“活”起來,更讓紅色基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教材。
非遺活化激發產業活力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黑水縣擁有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8項。黑水縣以“活態傳承”為理念,將卡斯達溫舞、阿爾麥多聲部民歌等非遺技藝融入文旅場景:在達古冰川景區,非遺展演隊定期上演國家級非遺《卡斯達溫舞》。游客可近距離感受藏族武士文化的雄渾氣魄;在羊茸哈德藏寨,游客可親手體驗花腰帶編織,購買非遺文創產品,讓傳統技藝成為“帶得走的文化”。
非遺“展柜”表演
通過“非遺+旅游”“非遺+研學”模式,黑水縣讓非遺從“展柜”走向“生活”,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冰雪經濟激活“冷資源”四季旅游繪就新圖景
黑水縣立足全球同緯度海拔最低冰川資源優勢,構建“冰雪+”產業生態鏈。創新打造“看冰川”科學探索營、“地質公園科普日”“讓冰川退燒”等特色研學品牌,開發冰川地質研學、生態保護實踐等深度體驗課程。構建雪地摩托穿越、高山滑雪等冰雪運動體驗矩陣,推出“冰川之戀”“觀日出、賞云海、攝金山”等融合型產品。通過“冰雪觀光+民俗體驗+科普教育”多維賦能,實現游客接待量持續攀升,真正讓“冷資源”迸發“熱效應”。
黑水縣冰雪旅游
為破解旅游季節性難題,黑水縣創新“四季營銷”體系:春觀山花、夏避暑,秋賞彩林、冬撫雪,形成“全時、全域、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卡龍溝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羊茸哈德藏寨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據了解,黑水縣2024年實現旅游接待量19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8.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6.8%和27.1%。
黑水彩林
文旅融合促進“三交”民族團結譜寫新篇章
在文旅融合的實踐中,黑水縣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浙里阿壩石榴紅”活動,黑水縣與海寧市兩地師生共同研學非遺技藝,在皮影戲與藏族鍋莊的碰撞中深化文化認同;在羊茸哈德景區,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與當地群眾共跳鍋莊舞、共飲酥油茶,在“吃住行游購娛”的互動中增進情感交融。
據了解,2025年“五一”假期,黑水縣累計接待游客26680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934.8萬元。游客在雪山冰川間感受自然之美,在藏寨篝火旁體驗民俗之韻,在紅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文旅融合已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橋”,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
從紅色文化的賡續傳承,到非遺技藝的活態呈現;從冰雪經濟的蓬勃發展,到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黑水縣正以“文旅融合”為引擎,推動文化繁榮、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展望未來,黑水縣將繼續深耕“圣潔冰川·多彩黑水”金字品牌,奮力書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為建設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阿壩典范貢獻黑水力量。(格讓若滿)
文章來源:央廣網
原文標題: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阿壩州黑水縣譜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
(免責聲明:如侵權,聯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