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清晨,九寨溝縣草地鄉民族藝術演藝團體一曲《迎賓舞》正式拉開白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序幕。這是今年白馬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九寨溝景區的首場表演,也是白馬文化傳播與展示的序曲與開端,簡單而淳樸的表演成為廣大游客欣賞和了解九寨溝白馬藏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他們將在不同時間演繹不同風格的節目。

節目源于白馬藏族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景象,并用歌舞形式表達出來,有自編自導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民族舞蹈《迎賓舞》、《吉祥九寨》、《豐收舞》,更有傳承百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熊貓舞》、《舞》、《打墻舞》等,草地鄉樸實的本土農民演員,濃郁的民族風情,生動活潑的歌舞,現場的表演神秘精彩而又獨具特色,是到九寨溝旅游不可錯過的視聽盛宴。

九寨溝歷來是民族融合的走廊,在地理上處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在文化上處于藏區向漢區、牧區向農區過渡地帶,因此其文化呈現出濃郁的邊緣文化色彩和博大自由的包容性。各民族間通過生產生活中的相互交融、滲透,使得九寨溝的藏族同胞形成并擁有自己獨特的信仰和文化。白馬藏族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保留著原始古樸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奇異風俗。白馬人的敬酒歌,又稱“酒曲子”,高亢嘹亮,熱情奔放,既顯示了白馬人的文化底蘊,又表達了藏家兒女對嘉賓貴客的深情厚誼。辛勤的勞動,簡樸的生活,還孕育出了白馬藏族獨具神韻的熊貓舞、打墻舞等民族歌舞。

文化是旅游業的精髓和靈魂,是九寨溝建設生態旅游經濟示范區的重要基礎,傳承民族文化對于九寨溝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白馬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展演是九寨溝景區深入挖掘和弘揚本土民俗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文化和旅游積極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