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是民族的DNA,它們可不是需要在博物館里保護的老古董。很多非遺項目通過生產性保護,煥發出了無盡的活力。在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上,展出的非遺項目不僅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而且還很時尚,很潮流。在本屆非遺節上,“互聯網”首次與非遺文化進行碰撞。在特別設立的“互聯網+非遺”展區里,觀眾們感受到了“互聯網+非遺”的新生活。
藏玄機 非遺枕頭記錄睡眠
在“互聯網+非遺”展區,看稀奇的觀眾絡繹不絕。記者看到在古來美集展臺前,一位女士抱著一個繡花枕頭愛不釋手。這個白色的枕頭其中一個角獨具匠心地用羌繡繡出了羌族特有的幾何圖案,黑色、綠色的花紋讓整個枕頭設計感十足。當聽聞工作人員給她介紹了什么時,這位女士居然禁不住大聲驚嘆“什么?這個漂亮的枕頭還能夠記錄我的睡眠狀況。”記者好奇地上前一打聽,原來這個外表看似與普通枕頭無異的羌繡枕頭,里面居然暗藏玄機:枕頭里面有一個記錄主人睡眠時間、質量的小芯片。只要在入睡后,這個小芯片就會悄無聲息地工作起來,將主人深睡眠、淺睡眠的情況發送至手機……
“太神奇了,這小枕頭還有大學問啊。”在一旁的觀眾都圍了過來,希望一探究竟。工作人員一邊微笑著掏出手機,一邊用手摁住了枕頭里的小按鈕,開始詳細解釋道,這個“傳統手工藝+智能軟硬件”的智能健康枕頭,是他們最新開發的產品。“別小看這個非遺枕頭,它融合了現代美學設計傳統羌族刺繡的工藝和智能睡眠監控硬件,結合移動端社交互動,讓用戶看著舒心,用著順心。”該工作人員用手機向觀眾演示道,朋友之間還能夠通過網絡平臺,相互監督彼此的睡眠時間,提醒早睡早起。“有了它,媽媽再也不擔心孩子成為夜貓子了。”聽了工作人員介紹,一位觀眾幽默地說道。
掃一掃 非遺產品立送到家
在“互聯網+非遺”展區里,最新開發的產品琳瑯滿目,小到剪紙、相機背帶,大到蜀繡背包、蜀繡靠枕……從生活實用品到清新小飾品,這里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這個相機背帶好漂亮哦,能買回去嗎?”市民張女士詢問道。“你用手機支付吧。”工作人員向她介紹說,“在這個展區,如果你看上了其中一件產品,不需要用現金支付,只需要用手機掃一掃,點一點,完成網上支付,這些精美的非遺產品就能讓你帶回家了。”拿著自己心儀的非遺相機背帶,張女士感慨道,“太潮了,非遺也能這么時尚。”
記者留意到,每個產品前都有兩個二維碼,一個寫著“線上”,一個寫著“線下”。這是干什么的呢?記者下載了非遺節官方認證的專屬APP“非遺寶”,用手機掃描了一個蜀繡錢包的“線上”二維碼,原來這個二維碼是通過網上支付,貨物通過線上登記的地址,直接送往你的家里;而“線下”二維碼,則是通過網上支付后,觀眾可以直接拿走現貨。“太方便了,這樣子無論買多少東西,都不用擔心提不動了,它們都有人幫你送到家。”黃女士在一旁用手機體驗著“非遺寶”的樂趣,贊嘆不已:“我一直誤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都是與現代經濟生活脫節的古老的手工技藝。在非遺節上,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遺煥發出的生命力。”
O2O 非遺走進“電子商城”
在“互聯網+非遺”展區,“中國手藝網”、“古來美集”“撲滿愛”“中國手作”等互聯網企業紛紛入駐其間。除介紹非遺文化外,它們還將傳統非遺文化外化為實物,增強大眾對非遺的可感可知度。同時,結合O2O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使傳統手工藝和非遺文化走進了“電子商城”。
“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走向互聯網,讓公眾對非遺文化有了更便捷的接入平臺,也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及產業化提供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該展區負責人鞏強向記者介紹說,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非遺傳承人和消費者的理念都發生了改變,“‘互聯網+’突破了空間限制,使非遺產品更能為世人所了解和接受,也能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