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法修復后的三蘇祠。 楊正南 攝

游人參觀。 張忠蘋 攝
4月19日上午,在“4·20”蘆山強烈地震中受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經過長達兩年多的閉館維修,三蘇祠重煥生機,散發出比震前更古樸典雅的韻味。記者了解到,此次三蘇祠維修完全遵循了文物維修“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正是細到每一塊瓦片雕花都古法制造,才讓三蘇祠最大程度恢復了原貌。
16處古建全部古法修復
作為川中知名人文景觀,在宋代文豪蘇軾三父子故居基礎上建立的三蘇祠,地震中受損嚴重,于2013年8月22日正式閉館維修。這也是三蘇祠繼清代康熙四年維修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為此,三蘇祠整整閉館兩年多。
記者了解到,三蘇祠在地震中有16處古代建筑受損嚴重。然而新開館的三蘇祠,無論是南大門、前廳、饗殿、啟賢堂,還是抱月亭、披風榭,不僅看不出破敗,還更加古意盎然。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介紹,三蘇祠的古建大多采用了楠木、杉木和柏木,為了保證文物修復的“原材料”,避免新木材因水分導致收縮,維修人員跑遍眉山、樂山等地的木材市場尋找老木料,很多木材出自別處拆除的老屋,有的老料已超過百年歷史。為了繼承三蘇祠的傳統建筑工藝,三合土地面制作、空斗墻的砌筑等非遺工藝,都按照傳統的手工制作流程用在了維修之中。就連一塊瓦片的規格,也嚴格按照古法加工。
三蘇祠工作人員楊燕介紹,當年工人在拆下碎瓦時,發現瓦片規格各不相同,但部分瓦片有楷書刻下的“大清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向山良”字樣。根據這個線索,施工方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最終找到一家手工制作同類瓦片的廠家,定制了40多萬片小青瓦、筒瓦翻修古建屋頂。此外為了古建的原形制,重新修復的房檐裝飾雕花全是人工雕刻;三蘇祠此前鋪的水泥地面也全部鏟除,換成了川西特色的紅砂石地面。而三蘇祠內眾多的名家匾額,只要存在糟朽、蟲蛀、退漆、開裂等問題的,全部采用傳統手法進行了修復。
鎮館之寶嶄新亮相
在維修古建的同時,三蘇祠的諸多“鎮館之寶”也嶄新亮相。記者看到,宋孝宗賜給蘇軾的兩通御制石碑,從昔日耳房挪到了前廳。游客只要步入三蘇祠,就能從石碑上了解到“三蘇”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以及三蘇祠厚重的歷史底蘊。
當年蘇洵購置的三峰木假山,重新有了展陳介紹,讓游客看到木假山的同時,就能了解到蘇洵、蘇軾對它的珍愛。在三蘇祠古井不遠處,一株已經死亡900多年的荔枝樹樹根也被隆重推出。陳仲文介紹,這株荔枝樹樹根已在三蘇祠西廂房存放多年,直到此次重修,文物專家才考證出這株荔枝樹就是蘇軾當年詩中所吟詠過的。
三蘇祠式蘇軒,在此次維修之后則成為文物展廳。三蘇祠館藏的包括明代陳淳草書《前赤壁賦》等多件珍貴文物得以亮相。陳仲文介紹,三蘇祠館藏文物近萬件,由于過去缺乏展陳條件,這些館藏文物很少對公眾開放。而未來,它們將分主題陸續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三蘇祠的維修并不止于古建文物本體。祠內園林通過假山重砌、新增紅砂石古橋、植物分區等手法,重現了川西園林的風韻。
記者從三蘇祠了解到,在19日上午開館以后,當天便有近萬人涌入館內參觀,其中主要來自眉山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