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公安特警在九寨溝災區一處懸崖邊冒著飛石的危險設立觀察哨,幫助游客疏散轉移。吳書滿攝(視覺四川)
以震中為圓心
心手相連的快速行動
以生命為中心
不眠不休的全力救援
以科學為重心
爭分奪秒的高效應急
8月9日19時38分,載有9名重傷員的直升機,在夜幕中降落在成都北郊某軍用機場。直升機剛停穩,醫護人員立即推車上前,小心轉移病人。
人命關天,生死競速。120急救車燈光閃爍,鳴笛不絕。通往醫院的路,行車避讓,一路“綠燈”。車上的重傷員,來自九寨溝。
8月8日21時19分,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震后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緊了解核實九寨溝7.0級地震災情,迅速組織力量救災,全力以赴搶救傷員,疏散安置好游客和受災群眾,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要求抓緊核實災情,全力組織搶險救援,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妥善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搶救生命和疏散安置人員,成為最重要的兩大任務。四川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省委書記王東明,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連夜乘坐飛機抵達九寨溝。
王東明強調,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有社會各方面的鼎力支持,有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不會被突如其來的災害所壓倒,一定能夠打贏搶險救援、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爭分奪秒開展搜救,千方百計搶救傷員,妥善安置轉移群眾。
克服搶通保通難度大、車流量密集、山高路遠等困難,四川搭建起涵蓋陸路和空中,多轉移方向相協調,政府、公民和企業并用的疏散網絡,用不到24小時時間,累計轉移近6萬名游客和務工人員。
這場人員大轉移,難度高、規模大、時間短,堪稱氣壯山河。
災情就是命令,向震中挺進爭分奪秒,由制度規定內化為行動自覺的四川應急反應機制快速運轉,政府行動與民間動員更加科學高效
8月8日晚,九寨溝美麗如常。傅甄清、傅甄淇兩姐妹跟隨家人觀賞“九寨千古情”文藝表演,在這對12歲的雙胞胎心中,這里是“人間天堂,童話世界”。
演出結束,她倆有說有笑地乘坐旅游車返回酒店。毫無征兆地,狂風亂起,地動山搖,7.0級地震突然來臨。車內,小朋友哭作一團,大人心悸。
不止是他們一家憂慮。九寨溝管理局發布統計數據:8日當天共接待游客34990人,已接近景區4.1萬人的最大承載量。
數萬名海內外游客被困在漳扎鎮。地震波從震中向四周擴散,搖醒將眠的城市。國家減災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聯合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抗震救災工作。中央各有關單位緊急行動起來,爭分奪秒投入到抗震救災中。中央財政緊急撥付災區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1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下達救災應急補助中央預算內投資6000萬元……
災情就是命令。歷經多次重大自然災害檢驗、不斷完善的四川綜合減災救災應急指揮體系迅速運轉。省委、省政府迅即成立“8·8”九寨溝地震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啟動一級應急響應預案。
越早抵達,救生的希望就越大,“黃金72小時”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已在實踐中從制度規定內化為救援隊員的行動自覺。放棄休息,不需要動員,一個個背著行囊的隊員迅即到救援隊集合。
出發!出發!出發!第一時間,救援力量來了!醫療、公安、武警、消防、民政等部門迅速組織救援力量,星夜疾馳趕往救災現場。
第一時間,搶險隊伍來了!電力、通訊、水利、交通等部門快速派出支援力量,爭分奪秒恢復災區的道路、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
第一時間,人民解放軍來了!西部戰區迅即組織部隊投入抗震救災,11架直升機隨時待命,藥品、血漿和醫療救援器材完成集結。
當日23時6分,四川公安消防總隊已調派6個支隊;23時30分,西部戰區應急指揮所33人攜帶海事衛星等通信設備趕赴震中;23時50分,華西醫院8名專家參與的應急救援隊出發……各路救援力量,向九寨溝集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應急救援中的秩序管理和科學動員已非常成熟。當晚11時許,四川高速發出出行提示,收費站實行救援車輛“保通保暢”應急預案;隨后,四川交警發布交通管制信息,九黃環線全線交通管制,只允許專業救援車輛進入災區。
為了保障這場生命“接力賽”,各地相互配合、全力以赴。成都在成灌、成溫邛、成彭、城北等高速出口均設立應急車道,開行通宵旅客疏散專線;德陽在沿途設立8個地震應急救助站,幫助做好災區滯留游客疏散工作;平武在九環沿線(平武段)鄉鎮設立16個救助服務站,隨時開展救助服務工作……
實踐證明,在救援隊伍趕到前,互助救援對于搶救生命和穩定人心作用重大。
一對到九寨溝紀念結婚10周年的夫妻,丈夫在危險來臨時因護住妻子而受傷,在疏散過程中得到來自各路陌生人的幫助。在九寨溝景區荷葉寨,村民們搭建起帳篷,一起生火做飯,不等不靠開展自救。
作為九寨溝縣的對口援建單位成都邛崍市,36名邛崍駐九寨溝縣援藏干部迅速投入到救援行動中。成都大邑縣駐阿壩州松潘縣援建隊,在震后2小時趕到九寨溝救援。
地震發生后,媒體及時發聲,提醒公益組織和志愿者謹慎前往,將救援通道讓給專業救援力量。在災區,現場志愿者迅速集結起來,有序為游客服務。大規模游客轉移時,車輛不足,當地公安部門發布“征集令”,許多酒店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加入到護送游客回家的大軍中。
黨員干部擔當、當地群眾善行、司機導游敬業,“四川好人”穩定了游客情緒,抗震救災精神與先進科技同時保障轉移行動順利開展
地震當晚,夜色漸濃,天氣漸涼,漳扎鎮停電了。不少游客表示,刻骨銘心的震后第一夜,滿鎮飛舞的“導游旗”和及時趕來的黨員干部、救援隊伍,帶來了“鎮定感”。
8日22時30分,九寨溝人武部率先抵達漳扎鎮,民兵分成幾隊執行疏散任務,游客被統一安排到應急避難場所,并分配到被褥、水等救災物資。
統計顯示,地震當晚,九寨溝縣政府即組織九寨溝景區3萬多名外地游客轉移到安全地帶。
災難面前,臨危不亂,必須“群龍有首”。漳扎鎮的游客中,團隊游占很大比例,距離游客最近的導游,承擔起“穩定軍心”的使命。
“第一反應是找‘我的人’。”地震發生時,剛滿24歲、當導游不到一年的杜林燁,正帶著游客在九寨千古情演藝廳對面的藏餐館就餐。
游客們震后一涌而出,演藝廳附近的停車場聚集了三四千名游客。孩子們的哭泣聲,現場人群跑動的雜亂聲混合在一起。大多數導游“找人全部靠喊”,一個個喊回自己的游客。
《什么是導游?地震面前,臨危不亂,旗幟高舉,尋找游客,不離不棄!》——這樣一篇10萬+的帖子在朋友圈里刷屏。游客張明說,盡管在九寨溝遭遇了險情,但四川導游的職業操守、敬業精神和救援隊伍的及時施救,為四川旅游業加了分。
面對災難,當地群眾與游客表現出的同舟共濟、手足情深的情誼,也為穩定游客情緒和妥善安置注入了“潤滑劑”。
一個12歲來自湖北黃石的孩子不幸走丟,導游邵丹請求不需要照顧老人和小孩的團員當晚一起進酒店尋找。一間房一間房找,沒人;一層樓一層樓找,沒人;酒店內外找,沒人……直到9日凌晨3點多鐘,孩子在附近一座山坡上被找到,他正安全地接受當地藏族群眾照料。
記者看到,當地居民拿出自家糧食熬成稀飯,免費分發給游客。新疆游客高永強對此刻骨銘心,在災區,他沒有看到“災后物價上漲”,酒店旁一家小賣部的老板反而將條條披肩、件件大衣擺在路上供游客免費使用。
災區無處不在的“正能量”,讓游客溫暖過夜。
為盡快將游客從災區轉移出來,省旅發委從9日凌晨1點起緊急召開2次抗震救災工作專題會,與各成員單位一起持續核查省內外游客的傷亡和失蹤情況,敦促各旅行社、星級飯店妥善安排好游客,督促當地旅游部門積極做好游客的安撫和疏散工作;通知相鄰市縣旅游部門,積極主動為路經的游客提供必要援助。
省旅發委應急指揮大廳,幾十平方米的“四川旅游運行監管及安全應急管理聯動指揮平臺”大屏幕上,實時播放著四川各大景區主要景點監控畫面、全省在冊旅游大巴運行軌跡,為科學救援提供服務。
一輛車牌號為川AE7957的旅游大巴車,為四川省中國國際旅行社的九寨雙汽4日游團隊,載有36名游客。指揮大廳一路跟蹤其行經軌跡:8月9日5時19分,在漳扎鎮境內;11時4分,到平武縣境內……
9日11時37分,平臺數據顯示,從漳扎鎮到平武縣沿途,共有528輛在冊旅游大巴車,載有4290名游客,大部分大巴的行徑軌跡都顯示出在撤離的狀態。
“終于回到了成都!”9日17時30分,來自湖北荊州的祁娟和同車人員一共35名游客,乘坐旅游大巴車從九寨溝景區抵達成都動物園站點。
截至9日18時30分,根據九寨溝縣旅游局的情況反饋,滯留在漳扎鎮的游客已全部疏散轉移。
從陸路到航空,從車站到機場,四川架設起快速轉移群眾的立體安全通道,游客得以迅速有序轉移
“已經到成都,今晚就能回上海。”8月9日16時35分,起飛至九寨溝的8L9621航班安全降落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鄭嬌馬上拿出電話,給遠在上海的丈夫報平安。
震后不到24小時,累計轉移近6萬名游客和務工人員,得益于從陸路到航空,從車站到機場,四川架設起快速轉移群眾的立體安全通道。
震后28分鐘,第一架民航飛機從九黃機場起飛;震后67分鐘,成都繞城、都汶、綿廣等十余條高速公路開啟救援通道;震后110分鐘,第一支救援力量在平武集結向災區挺進……
這是一場陸空協同作戰的大轉移。9日16時15分,20輛中巴車滿載首批震后疏散旅客依次駛入成都東站汽車客運站;大約一個小時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九寨溝飛成都的第三架救援航班CA4488平安抵達,129名乘客順利改簽到目的地。
轉移,貴在迅速。9日凌晨5時26分,民航第一個加班救援航班從成都起飛,抵達九黃機場再滿載乘客回成都時,朝陽剛剛升起;九寨溝飛成都是最近的航道,成都4大基地航空迅速集結,選派精銳力量開設加班航班,不載一個人“空飛”進災區,轉移滯留乘客;駝峰、西林等通用航空也迅速向災區集結……
轉移,安全第一。地震后,震中到九黃機場斷道,松散的山體不斷滑落,難以短時間內搶通,從九寨溝口經平武到綿陽,成為最安全的轉移通道。交通管制護航,全省調集客車,大巴車有序進入災區……八成群眾通過這條陸路大通道安全轉移。
這是一場各方“接力賽”式的轉移。
“各位旅客,請拿好行李跟我走,我們將免費運送您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一路從九寨溝經過平武轉車再到成都的外地人董奶奶覺得,“政府的組織特別高效、有序,而且非常人性化”。
根據安排,到達成都的乘客將在車站工作人員引導下轉乘地鐵、大巴車或高鐵。
如果說,協同作戰、接力賽跑更多展現的是轉移過程中的科學組織,那么搶通保通則更多是轉移過程中的迎難而上。
“通了!通了!”9日17時30分,經過近20小時的連續奮戰,川九路(川主寺至九寨溝)上四寨至九倒拐斷道處搶通,綿九高速公司九寨溝代表處處長徐田兵忍不住跳了起來。隨著因災受損路段的最后一個“攔路虎”被拔除,搶險救援機械、越野車輛可應急通行。
九寨溝縣處于溝谷地段,地形狹窄,地質情況復雜,山體崩裂、落石垮塌極易導致交通中斷。公路就是生命線,只有保障生命通道的暢通,才能讓更多人員安全轉移,讓更多救援力量快速進入。
地震發生后,國家及我省交通運輸部門緊急啟動應急響應,指導地方交通部門搶通簡易便道,在多個路段為確保搶險救援實行交通管制。
“在路面狹窄的地理條件下,裝載機的作業面或著力點很少,只能駕駛裝載機‘單兵出擊’,邊清理塌方石塊,邊往震中前進。”交通運輸部門一線搶險小分隊人員話語堅定,“余震來了,我們就躲;余震停了,我們繼續作業”。
成都鐵路局、西安鐵路局緊急扣停部分旅客列車,迅速展開應急處置工作,工務、供電、電務等專業人員全力排查線路、設備情況,確保旅客列車絕對安全,盡快恢復列車運行。
全社會文明素質的提升,在交通保暢中也得以充分體現。
記者在省道301線沿線看到,除拉著警笛呼嘯而過的救護車和應急通信保障、電力保障、消防車輛外,基本沒有進入景區的社會車輛,遇有載有傷員的救護車輛駛往醫院方向,社會車輛紛紛停車讓行。
生命通道上,是生命的光彩。
災區救援不漏一個人、不漏一間房,救援“綠色通道”抒寫“生命至上”
9日23時許,成都北郊某軍用機場燈光明亮。
在完成對直升機的維護后,西部戰區陸軍第77集團軍某陸航旅空勤機械師李瑩蕓返回宿舍。從8日晚地震發生后他們按照命令進行戰備執勤開始,李瑩蕓休息不到5個小時。
“只要有需要,我們隨時準備起飛,營救群眾、轉移傷員。”3個多小時前,他所在的救援機組駕駛4架直升機將九寨溝震區轉運的首批9名重傷員安全運抵成都。
機場的燈光,映照400公里外震中一頂帳篷的光亮。
9日晚,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在此召開第三次會議。會議強調,“繼續把搶救生命擺在第一位”。
在游客轉移中,“生命至上”的理念一以貫之。
“上寺寨至川主寺方向2公里處因道路中斷滯留200余人,其中3名游客受重傷,1人因傷勢過重已過世,情況十分危急!”9日10時許,正在九寨溝縣漳扎鎮中查村執行疏散任務的青川縣人武部部長楊繼龍,接到中建三局員工韓品的緊急報告。
10名民兵立即上車出發,沒走幾公里,由于前方山體塌方,道路阻斷,車被迫停下。全員下車,冒著危險步行沖過塌方區,途中經歷了巨石滾落等險情。90分鐘后,他們來到群眾滯留的水泥攪拌廠。“趕快處理傷員。”楊繼龍安排醫護人員對兩名重傷員進行簡單包扎后,立即將其抬上擔架步行向安全地域轉移。
“太感謝了,為了我們你們都不要命了。”13時48分,抵達九寨溝縣人民醫院后,被救傷員呂維兵向他們表示感謝。
生命至上,不漏一個人,不漏一間房。地震發生當晚,松潘縣民兵82人挺進漳扎鎮。漆黑的夜,民兵的手電筒照亮每一處角落。“一定不留死角。”松潘縣人武部政委謝立成給大家打氣。當晚,他們在一個大型置物架下救出一名受重傷游客,以最快的速度將其轉移到安置點。
不論是民兵、預備役,還是民警、消防,不論是黨員突擊隊還是志愿者,盡一切力量搜救。
9日16時,按照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統一部署,消防官兵向還未搜索過且受災相對較輕的鄉鎮展開生命搜索。100余名消防官兵帶著雷達生命探測儀挺進九寨溝縣保華、雙河等鄉鎮,以場鎮為中心,向周邊村社成放射狀地毯式搜索。截至當日20時,救援人員在4個鄉鎮排查房屋800余間,走訪受災群眾近2000人。
生命至上,從地面到空中,以生命的名義開辟救援綠色通道。
8月9日凌晨5時26分,民航第一個抗震救災加班航班——川航3U8111運送救災人員及物資,從成都起飛前往九寨溝,返程將接滯留旅客回蓉。9日當天,第77集團軍某陸航旅通過直升機空中轉運人員153人、物資2.4噸、空投物品12件。
生命至上,全省打通全力救治傷員的綠色通道。
8月9日凌晨零點過,九寨溝縣中藏醫院,由于電力線路中斷,余震不斷,臨時的手術臺在醫院壩子里搭建完畢,在地震中受傷的北京游客王惠明因身體多處骨折接受手術治療。1個半小時后,手術成功。
8月9日16時35分,綿陽市中心醫院接收到來自九寨溝震區4名重傷患者。4名傷者第一時間被送進搶救區。與此同時,綿陽在綿九環線沿線設置醫療救助點36個,安排醫護人員142人。當天,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調派的北醫三院、北京安定醫院、中國疾控中心重癥醫學、骨科、心理危機干預、疾病防控等專業組成的9名國家級醫療衛生專家團隊,于16時到達四川支援。
從災區的各醫院到臨近的綿陽、廣元各醫院,再到成都的各大醫院,全力救治九寨溝地震傷員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共同行動。
截至8月9日18時,各醫療救治點共收治傷員378人,其中門診治療302人、住院治療76人。經省上的醫療專家甄別,目前,重傷16人(其中危重2人),較重21人。其中,省衛計委安排部分重傷員乘坐軍方直升機轉運至成都救治。
10日凌晨,地震已經過去近30個小時,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專門救治災區傷員的病房里,醫務人員仍在忙碌。在災區各地,還有548名醫療衛生救援人員奮戰在搶險救援一線,群眾的生命線,在他們手中不斷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