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一景
“你看,我現在就在習總書記剛來過的戰旗村。這些房子好漂亮哦,這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啊!”3月4日下午,一位中年游客穿行于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的街道上,拿著手機與友人視頻通話,遠程直播他所看到的美麗戰旗村。
2月12日,農歷臘月二十七,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戰旗村,向全體村民和全國人民拜年。這讓戰旗村第一次為全國所矚目。正月初一至今,超十萬游客走進戰旗村。這個位于成都西部的小村莊,成為了熱門“景點”。
實際上,2018年初頻頻上頭條的戰旗村,一直在積蓄著發展的力量。發展過程中,村里改革的戰旗一直迎風飄揚。戰旗村這些年能夠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屆村“兩委”班子,堅持不懈地帶領全村群眾深化改革,而且改得徹底。無論是土地增減掛鉤試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還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都走在了全區前面。通過改革,盤活了“沉睡”的資源,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資源變資本、產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村上有錢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村里的房子、配套、環境這些也就自然而然好起來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四川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在地。戰旗村的發展,是四川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美麗縮影。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去年,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展開。建成高標準農田410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萬畝,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783萬畝。“三品一標”農產品達5124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50個縣啟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5萬個、家庭農場7006個。糧食產量3498萬噸、實現穩定增長,糧食安全工作進一步加強。生豬、油菜產量居全國第一。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我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人才保障上優先配備。為此,我省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戰旗村村民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安康
普通村民說:“村里企業那么多,我們根本不愁找工作”
盡管傳統的農歷新年已經結束,但戰旗村的節日氛圍仍很濃厚。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熱氣騰騰的大湯圓,鮮艷怒放的海棠花……讓村子顯得更加喜氣洋洋。游客們租上一輛自行車,騎行在村子的大街小巷中,迎著風,感受著周末的閑暇好時光。
村里的湯圓攤位人氣還是那么旺。戰旗村有個傳統,每年春節前,村里都會擺起長桌、架起大鍋、燃起旺火,煮上一鍋圓滾滾的湯圓,全村一起分享。今年春節前,來此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川話跟大家說,祝你們的生活像吃湯圓一樣,安逸!總書記的話還回蕩在耳邊,戰旗湯圓也隨著這句真摯的祝福話語,香飄萬里。吃湯圓,成了游客們去戰旗村游玩的“打卡”要事。
“大姐,我們要5碗湯圓。”一位中年游客從錢包里掏出30元錢,放進攤位上的錢盒子中。三位女村民正忙碌地為游客煮湯圓,其中,47歲的村民齊朝平笑著說,“請你自己找下零錢哦,我們不得空。”這個湯圓攤位從今年正月初一正式開張來,最高的時候一天賣了上千碗湯圓。“做湯圓的食材全部是我們村民們自己種的,村里向村民購買這些食材,大家都來幫忙做湯圓、賣湯圓。我們賣湯圓沒有工資,但是年底的時候,村里會給大家分紅。”齊朝平說著,臉上總是帶著幸福的笑容。
她是從外地嫁到戰旗村的媳婦,在村里已生活了26年。“這么多年來,戰旗村真的是一天一變化。”齊朝平從最樸實、最直接的感受訴說村里的變化,“我們都住上了鄉村別墅,通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村里道路干凈寬敞,居住環境也越來越美麗。一點都不比城里的小區差。”而讓齊朝平感到最有獲得感的是,像她這樣的普通村民,就在家門口也有很多工作機會。戰旗村是成都市飲用水源保護地之一,齊朝平此前工作的廠因為水源地保護而搬遷了,她也下了崗。但她并不擔心自己的工作問題。“我們村里的廠很多,豆瓣廠、種植基地等,月工資有兩三千元的,也有四五千元的。根本不愁找工作。”齊朝平笑著說。
戰旗村說:“我們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
戰旗村原名為集鳳大隊,1965年在改田改土、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時候,被列為標兵,因此取名為戰旗大隊,也就是今天的戰旗村。戰旗村村如其名,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始終銳意進取,猶如一面飄揚的旗幟,曾榮獲“全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村”、“省級四好村”、“四川集體經濟十強村”和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稱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戰旗村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農村土地集體產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綜合配套改革,再次刷新多項“戰績”——率先開展清產核資、股權量化,成立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敲響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錘”;優化生產體系,按照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的思路,做強做優綠色產品品牌,建成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基地800余畝;優化經營體系,組建2個蔬菜專業合作社,引入京東云創平臺、“人人耘”智慧農業,培育省市著名商標品牌3個;優化產業體系,引進培育榕珍菌業、滿江紅等16家企業,延伸產加銷鏈條;建成AAA級景區,年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實現農商文旅融合發展。
戰旗村村民余通貴家里開了一家精米廠,去年收入有五六十萬元,加上土地分紅等,全家收入至少上百萬元。他的鄰居柴建萍,租了村里200多畝土地開辦起了花卉苗圃,去年純收入有30多萬元,在苗圃務工的30多個村民,每人的年工資都在3萬元以上,家里五口人全都買了最高850元的醫保,自己只交150元,其余都是村和鎮上補貼。“這樣的住戶在戰旗村還有很多。”戰旗村村主任楊勇說,戰旗村的幸福指數早已達到了鄉村振興的標準。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我省現代化建設質量的重要標志,是群眾美好期盼。這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標志,在戰旗村都能真切地看到、感受到。
這里農村美。拔地而起幢幢獨具川西民居特色洋房別墅,家家有花園,戶戶有車庫,是戰旗村一道靚麗的風景;有著成都“小普羅旺斯”之稱的媽媽農莊,集餐飲、旅游、酒店、文化于一體的特色街區——“第五季香境”和“鄉村十八坊”同樣也是戰旗一片獨特的風景。
這里農業強。戰旗村現有藍莓草莓種植基地300畝、有機蔬菜種植300多畝、特色花卉達900多畝、觀光農業400余畝,全部實現了產業化和體系化,線上線下銷售面向全國。
這里農民富。戰旗村村民既是土地股民又是企業股東還是產業工人,全村的集體資產高達46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達46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高出全區水平1993元。村辦的杏鮑菇生產企業,年收入上億元,每年能解決就業400余人。村里還給村民購買醫保提供大部分補貼,給60歲-100歲以上的老人每季度發放300元-900元不等的補助金。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四川將這么做!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描繪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報告指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到四川,將如何擼起袖子加油干?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已作出安排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人才保障上優先配備。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川將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進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嚴守耕地紅線,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穩定糧食生產。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一批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實施“川字號”品牌創建行動,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讓更多四川優質特色農產品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發展農產品加工,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烘干倉儲等服務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培育休閑農業、森林康養、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完善帶動小農戶生產扶持政策,密切利益聯結機制,將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四川將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銜接。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并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多種方式盤活農村閑置房屋和宅基地。改進占補平衡管理辦法,進一步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改革,建立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供銷社雙線運行體制機制改革。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加強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四川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1.6萬公里。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成幸福美麗新村5000個。推進土坯房改造,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特點的村落和傳統建筑。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點,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施鄉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深入推進“四好村”創建,辦好農民夜校,樹立文明鄉風。讓越來越多的鄉村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