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原為南坪縣,這里是漢、藏、羌、回多民族雜居區,東北部與甘肅毗連。據史料記載,清代雍正年間,大批陜甘移民遷入南坪,陜甘文化、巴蜀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南坪曲子。南坪曲子以當地漢語方言演唱,表演時基本采用彈唱的形式,主要以南坪琵琶伴奏,也常配以瓷碟、碰鈴等打擊樂器。
南坪曲子按其曲調結構和演唱風格可分為“花曲子”和“背工曲子”兩部分,其中“花曲子”為短小精練的抒情性民歌,代表性作品有《采花》等。其結構多采用分節歌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和、齊唱等表現方式。它有“高腔”和“平調”兩種演唱方法,“高腔”多用于男聲,“平調”則男女皆可。“花曲子”節奏規整而又豐富多變,既有南方小調的平穩,又有北方小曲的活躍和跳蕩,旋律酣暢流利,多為五聲性,表現力很強。
“背工曲子”主要是演唱短、中篇故事的敘事性民歌,它有單曲體和聯曲體兩種結構。聯曲方式有以某一曲牌作首尾,中間插入其他曲牌的,也有用不同曲牌聯綴的。唱詞多為長短句,文體包括敘事和敘事、代言結合兩種類型。“背工曲子”的歌唱形式相對單一,僅有獨唱和齊唱兩種方式,演唱時男聲均采用“高腔”。唱詞吐字較重,節拍不甚規整,音域寬廣,旋律跳動幅度大,帶有很強的陳述性。
南坪曲子內容廣泛,有愛情、農耕、歷史傳說等多種題材,在九寨溝歷史文化、社會狀況等方面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