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的高半山白馬藏族山寨。?,白馬人之方言,意為吉祥面具舞,漢語俗稱“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馬人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時期,帶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擬獸舞蹈的特征說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
?舞的領舞戴號稱百獸之王、森林之王的獅頭面具,其余舞者所戴動物面具按俗規依次為牛頭、虎頭、龍頭、豹頭、蛇頭、雞頭、倆小鬼、倆大鬼。其舞蹈對原始擬獸舞蹈的溯源、發展、演變及舞蹈儀軌的形成極具研究價值。
?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其舞蹈組合的第一套動作叫“紐”,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動和神靈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動作叫“尕”,一般在場壩里表演;第三套動作稱“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戶、禮拜長輩、互道祝愿。
?舞的舞蹈組合以圈舞的點踏步、穿花的踮跳步為基本表現形式,舞蹈的基本動律以蹉步、小腿劃圈蹲步、左右跳轉圈為主,結合粗獷、神秘的上肢動作,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所扮動物的形態,體現了白馬人獨有的審美意識。?舞的整體儀式充分體現了白馬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傳達了維護當地祥和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