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
公元1027年為藏歷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青稞成熟為新年,后來由于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和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藏區,其中就包括歷算,主要體現為藏區以麥熟為新年的計算改用與漢區陰(農)歷相近的新年計算歷法。藏歷年是一種陰陽合歷,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生肖紀年,大小月相間,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每月日數有重有缺,平年十二月,潤年十三月,所以,藏歷新年通常與漢區新年相差幾天或者同時進行。
藏歷新年前夕,藏區各地十分繁忙,人們主要忙著購置年貨、炸果子、制奶餅,準備各種新年生活用品,“擱扶”天掃除煙塵,打掃房屋,清洗衣被,砍備煨桑用的柏香樹,男人們理發,女人們梳洗。藏歷十二月二十九,各寺院舉行金剛舞表演進行驅魔送崇食子儀式,即“鬼”儀式,也叫“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民間“固朵”驅鬼儀式人們要準備特殊的晚餐,爾后全家老小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即晚餐)。說它特殊是因為其含九種食物,如麥片、豌豆、面疙瘩、人參果等,家庭主婦要在煮飯前悄悄地在面疙瘩里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且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大家相互議論,隨后掀起歡樂高潮。
正月初一,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要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她們來到泉邊,要先將手里的藏香插于泉邊上方,并向三寶、河神(或泉神)上供,背回新水后主婦便燒火、熬茶。茶開后,男性到房前煨桑,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干等食料,喝茶后與全村男子騎馬到神山祈禱和煨桑。到神山去的人,要給馬備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華麗的節日盛裝,從神山回來時,騎手們要到寬廣的草地進行騎馬比賽,人們對取得第一、二名的騎手要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騎手和駿馬戴上哈達和彩帶,期間,除了觀看集體玩耍的活動以外人們互不走訪。初二、初三串門走訪各村寨耍獅子、表演,初三下午舉行宗教佛事活動“莫郎切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