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歷程
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
從遠古吟詠而來
今天一起走進《聞聲而來》
三聲文化之聲
遠古吟詠而來的歌訣
正如相關專家所言: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就廣為流傳一首耳熟能詳的《擊壤歌》,歌謠吟唱出了生動的田園風光,歌詞唱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描述了打一口井用以飲水,整理田地種出五谷,展現出農耕時代上古先民的生活場景。
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則反映了農民太陽出來起來勞動,太陽下山休息養生其樂融融的小農意識。北周庾信站在國計民生的高度指出:“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揭示了民生經濟體現在衣食溫飽方面的重要意義:執著于“望子成龍”的人家,年輕的時候追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告老還家的時候,躬耕田野,追求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反映了農耕文化的最高境界,終其一生就是修心養性,好好讀書。
從大禹文化和營盤山遺址可見:數千年農業歷史,揭示的唯一真諦,就是讓人類足踏實地,與腳下的土地和諧相處。緩慢的發展進程,“臉朝黃土背朝天”是唯一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的中庸生活。這一無可辯駁的真理,體現在營盤山遺址的實物發掘中。比如:琢磨精制的石器,成為阿壩州所發現的最早的農業加工工具。號稱“神農氏”的炎帝,是阿壩地區古蜀先民的血緣始祖。同是羌人的大禹,帶領氐羌先民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蜀地水利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
這些影響,廣泛地分布在“千河之省”的四川上游地區,遍布阿壩州千溝萬壑;作為騎在馬背上的尚武民族,氐羌民族一旦放馬南山,刀槍入庫,便華麗轉身,從原有游牧的征戰模式,轉化為“你澆田來我耕地”的定居式生活,從狩獵升級為掠奪的尚武部落,最終擺脫居無定所、食無規律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安分守己的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男歡女愛,與近在咫尺的土地和諧相處,守住三畝二分地和熱炕頭,便成為寧靜河谷中最高的生活需求。
研究表明: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其農政指導思想和村寨管理制度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高度吻合。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北方不乏迅速崛起的一些偉大民族,但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比如寒凍、瘟疫或者如松潘古城對強勢掠奪有效的抗阻和反擊,諸如此類,從另外一些地域的文化演變,無論是從匈奴到鮮卑,從西夏到遼金,因自然或人為不可抗逆的因素而慢慢消失。
阿壩文明源遠流長
歡迎你們追尋阿壩州“遠古之聲”
走進阿壩州聽“文化之聲”、賞“悅動之聲”
走遍千溝萬壑
嘆山高水長“自然之聲”!
素材來自:阿壩州全域旅游系列叢書《聞聲而來》、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