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大口尊、國內同時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獨特的頂尊跪坐人像……已出土文物多達500余件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薛維睿
歷時5個多月發掘,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重磅揭曉。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在成都舉行,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新發現一一揭曉。據介紹,此次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500余件。全國最大的大口尊、國內同時期最大的金面具、國內唯一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圓口方體銅尊、器型獨特的頂尊跪坐人像、3000多年前的絲綢痕跡……驚喜接連不斷。
考古學者、業內專家表示,此次考古發現,再度展示了古蜀青銅文明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的典型實證,對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等重大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6座祭祀坑發現罕見文物
展示古蜀文明獨特性創造性
1929年,廣漢農民燕道誠在地里無意中刨出的玉石坑,讓三星堆從此受到關注。1986年,三星堆1、2號祭祀坑的系統性發掘,讓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驚天下”,揭示了一種全新的青銅文化面貌,昭告著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南地區,有發達的古蜀文明。三星堆,也因此被學術界認為是古蜀王國曾經的都邑。
三星堆還存在太多未解之謎。2019年,我省印發《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制定2025年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古蜀文明保護傳承體系、古蜀文明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等發展目標。在此背景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牽頭制定三星堆考古發掘三年行動計劃,在包括廣漢仁勝村、燕家院子等5個地方同時開展勘探,祭祀區新的6座祭祀坑由此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10月9日正式開啟對祭祀區4號坑探索性考古發掘。
此次祭祀區發掘現場領隊、省考古院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介紹,6座祭祀坑平面均為長方形,規模在3.5-19平方米之間。目前,3、4、5、6號坑內已發掘至器物層,7、8號坑正發掘坑內填土,已出土文物500余件,包括全國最大的大口尊、國內同時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獨特的頂尊跪坐人像、國內唯一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圓口方體銅尊等。此外,還通過多學科研究發現象牙微雕、大量絲綢和紡織品殘留物、碳化稻、竹和闊葉林樹種等多種遺物。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等專家學者認為,此次考古和研究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三星堆遺址的文化內涵,對于研究三星堆遺址的聚落結構、社會形態等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獨特性、創造性,以及同國內其他古文明的緊密聯系,更彰顯了古蜀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為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提供了典型實證。
未來,三星堆將按照三年行動計劃繼續實施祭祀區的發掘工作,并將在遺址區全面勘探,圍繞三星堆遺址的聚落結構和社會形態進行重點發掘,進一步揭開古蜀文明的秘密。
多學科、開放性考古
34家科研單位共尋古蜀之謎
34年前,為了與燒磚取土的當地村民搶時間,考古人員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爭分奪秒完成了三星堆1、2號祭祀坑的發掘。
青銅大立人出土時,只能多人合作一起人肉抱出坑外。34年后,三星堆祭祀區重啟對新發現的3號坑至8號坑的發掘,再也不是當年“小米加步槍”的困窘。此次考古發掘秉持“課題前置、文保并重、多學科融合、開放合作”理念,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協同國內33家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參與。
參與工作的除主持本次發掘的省考古院工作人員,還有來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保人員。為他們進行技術指導的,是全國著名文保專家、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研究員吳順清;在5號坑發現金面具,來自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專門飛赴廣漢指導研究修復;對絲織物殘留的尋找,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員周旸提前到四川培訓考古人員……這是一次高科技助力、多兵種集體作戰。
考古發掘工作還邀請了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四川大學等相關高校的團隊前來助陣。課題研究,包括了公眾關心的祭祀坑性質、三星堆青銅鑄造技術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