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這個端午節,很多網友集體、主動地復習了一遍曹植的《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生僻疑難字也禁不住的熱情源自河南電視臺制作的一段《洛神水賦》水下舞蹈。視頻里,一位身材纖細的女子云髻高綰,以暗綠褲裙打底,襯以水紅、橘黃兩色飄帶,空翻、跳躍,翩翩起舞,上演了一段絕美的“水下飛天”。
視頻播出之后的48小時內,據河南衛視官方統計,包括《洛神水賦》節目在內的“端午奇妙夜”上了整整19次熱搜,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30億。
這已是河南衛視短短半年的第二個“王炸”,之前爆紅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同樣是用最前沿的制作方式和內容包裝,重新演繹傳統文化,進而取得高贊。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有用戶評論《唐宮夜宴》:“你看,根本就不用刻意煽情,精華的文化本身就會讓人感動。”這句評論收獲了上萬點贊。
兩個節目的相似性很明顯,底子和形式上都是傳統文化或曰“國風”。坐落中原腹地,作為二里頭、殷墟等考古遺址所在地,河南歷史文化的豐富性自不必說,能成為其代言人的何止洛神、唐宮樂團。
但傳統元素如何運用得渾然天成,成為點睛之筆,這才考手藝。比如,洛神是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但動作卻借鑒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動作,這一創新制造了驚喜。
導演陳佳曾向媒體表示,在屈原的《天問》等其他關于洛神的資料里,她的衣服比現在要華麗得多,很繁復,但在水下卻會把人全都纏緊,也表現不出水下舞蹈那種肢體的優美感。他們想到還有一個比較流動的形象——“飛天”,便將“飛天”的服裝和姿態跟洛神的形象相結合,創作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演員服裝,既不減洛神的“仙氣”,又使舞蹈動作明快流暢。
觀眾盛贊的《唐宮夜宴》其實也有很多版本,主創曾表示,較之較早的那版“荷花獎”古典舞,元宵節亮相的那次改編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換,利用摳像、三維、AR等數字技術做了“二次創作”。演員在舞臺錄制了一遍,又在棚內錄制了一天,通過技術手段合成,才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制造出“博物館奇妙夜”的夢境。
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到,傳統文化要出圈,深耕是第一步,否則就沒有細節、個性和感染人的人文精神。此外,還需要更廣闊的視野,這視野是文化藝術積累,也是考古學、影視技術、傳播媒介等跨行業的工作經驗或團隊,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助傳統文化“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