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wǎng)消息(陳仁康 記者 楊宗友)翠云廊,是金牛古蜀道上行道樹形成的一道獨特景觀,是蜀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汗水澆灌的藝術(shù)珍品,也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具體表現(xiàn)。它規(guī)模宏大、歷史悠久、保護完好,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寶。
“蟠根驚竄蟒,弱干識棲鳳。”“古柏參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墜蹬道,尤愛柏參天。”蒼勁的身軀,留存了古樸風(fēng)韻;翡翠的情懷,染綠了人們的胸襟。漫游在翠云長廊中,踏著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關(guān)漢月,吟唐風(fēng)宋韻,懷歷史之蒼茫,感歲月之悠長。
翠云廊是由數(shù)十萬株古柏組成的一條綠色長廊,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東北至廣元昭化,長約200余里,這也是一條歷史上的古驛道。既然是歷史,那歷史的鑄就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也有很多的坎坷曲折。而這里的歷史的形成也是如此。造就翠云廊如此宏偉壯觀的人工植樹規(guī)模,經(jīng)歷了歷史上多次大規(guī)模植樹才得以形成今天的奇觀。
雖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也并非如此。七曲山的古柏,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已綠樹成蔭,其“張飛柏”、“晉柏”至今尚在。明清時期的“翠云廊”更是奇觀。翠云廊得名于清代,清康熙三年,劍州知州喬缽做《翠云廊》詩并序曰:“自劍州,南至閬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劍州知州李壁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樹十萬,今已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缽因曰‘翠云廊’”。“翠云廊”因此而得名。其實在此之前,這條道還有一個氣派的名字,叫作“皇柏大道”。那是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下令以咸陽為中心,修筑通達全國的馳道,在道兩旁種上成排的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因此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為“皇柏”,所以這條道又名“皇柏大道”。
翠云廊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科學(xué)家稱古柏為“森林化石”,文物專家則視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文人墨客比之為“綠色長城”。外國專家贊為“舉世無雙的奇觀”,“古代陸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歐洲羅馬大道優(yōu)美”、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等。
翠云廊的形成,歷經(jīng)2000余年。真可謂“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shù)百里的林蔭大道。歷史上翠云廊上有過七次大規(guī)模的植樹活動。
梓潼正是翠云廊的南大門,至今從梓潼經(jīng)劍門關(guān)至昭化古城,仍有近兩萬古柏,在這條樹海的長廊中,只見古柏成行,樹冠相連,枝葉交錯,起伏蕩漾,漫步于“銜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蒼”的石板道上,無不為古代自然生態(tài)的奇觀所感染。七曲山大廟北行不多遠,道旁就有一棵巨柏,高24米,干粗6.7米,樹冠覆蓋45平方米,樹齡2300多歲,蒼勁挺拔,郁郁蔥蔥,這株古柏被譽為翠云廊上“古柏王”。
在翠云廊生長的地方,基本都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土呈紅褐色,這種土壤極其貧瘠,且水分較少。而整個翠云廊卻能在貧瘠的土壤中頑強生長,這是什么樣的精神?其實就是我們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也象征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經(jīng)久不衰的文化傳承。正因為如此,翠云廊才得以享譽八方,受到海內(nèi)外詩人、學(xué)者、畫家和游客的尊崇與喜愛,成為大眾必須要欣賞的生態(tài)美景和蜀道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