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肖姍姍
2月24日,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值此中國春節(jié)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jié)日,由川觀新聞、封面新聞、上行文化主辦的阿來“唐宋詩中的巴蜀與成都”系列講座將開啟“岑參蜀中詩”第四講。著名作家阿來繼續(xù)打開岑參的“成都日記”,通過《嚴君平卜肆》《張儀樓》《升仙橋》《萬里橋》《石犀》五首詩,再探岑參在成都的足跡和所思所感。
第三講中,阿來曾說,岑參來到成都,一直在尋找這個城市的記憶,與杜甫一樣,他的詩讓一個時代重新復(fù)活。岑參登西樓,游武侯祠,拜文翁石室,行于琴臺……接下來,還去了哪里?這是阿來在第三講中留下的懸念,第四講繼續(xù)分解。
《嚴君平卜肆》《張儀樓》《升仙橋》《萬里橋》《石犀》是第四講的主講詩。《嚴君平卜肆》“不知支機石,還在人間否。”成都現(xiàn)有支磯石街,而它得名就與西漢著名的星象家嚴君平和支機石有關(guān)。
張儀樓,這是第三講時,岑參《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中的目之所及。岑參又專門為它再寫一首詩,可見這座紀念秦相張儀的樓不一般。阿來說:“唐代的時候這個樓還在,現(xiàn)在到底在哪里?大概在現(xiàn)在的西北橋一帶。”
《升仙橋》《萬里橋》如今在成都也都有跡可循,升仙橋、萬里橋,都是真實存在的地名。至于《石犀》的石犀,如今是成都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通過岑參的詩,走他走過的路,看他看過的景,觀照古今,尋跡當(dāng)下,對于大眾而言已然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再加上阿來的解說,了解成都城市格局從古到今的演變,那就是更上一層樓的文化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