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川渝兩地《四川省 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實施一周年工作座談會在達州舉行。來自川渝兩地相關單位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復盤過去一年工作,共商川渝兩地川劇協同發展對策、凝聚發展共識。
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施行。條例聚焦川劇保護發展熱點難點,將川劇保護發展成果提煉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旨在通過搶救性保護、人才培養、劇目生產、院團建設、研究普及等系列舉措,解決川劇傳承發展面臨的基層院團瀕臨消亡、從業人員緊缺等現實問題。
條例實施一年來,川渝兩地以法治護航傳承,以交流促進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座談會上,重慶市萬州區、開州區以及廣安市、巴中市的代表分享了協同傳承的經驗做法,達州市級相關部門、四川文理學院也結合實際談了實踐探索。
“我們恢復排練了《秋江》《目連之母》等優秀傳統劇目,同時結合糧食安全、家風傳承、鄉愁等時代主題,推出原創大型川劇《 馬多福的金飯碗》,創作了現代川劇《巴巴掌·苞谷粑》,常態化開展巴渠河川劇藝術進校園進社區惠民演出活動,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學子心田。”達州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茍海泉說,接下來還要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溫度、有情懷的川劇藝術舞臺作品。
達州市文體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曾軍則從川劇創演人才培養、川劇演出活動的開展、川劇精品劇目的創作和川劇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四方面介紹了達州市川劇保護傳承工作情況,并表示將重點圍繞四川藝術節、川劇節等大型賽事活動和戲曲進校園進鄉村活動,打造精品川劇劇目,不斷擴大“巴渠河川劇藝術”影響力。
會上,川渝兩地與會各單位還達成了《川渝兩地振興巴渠河川劇藝術共同愿景》,指出要堅守川劇“唱念做打”藝術精髓,系統梳理巴渠河沿線川劇傳統劇目、表演技藝及音樂唱腔,建立五地川劇文化資源共享數據庫;每年聯合策劃1至2部反映巴渠歷史文化、時代精神與群眾生活的精品劇目;依托院校資源,研究開設巴渠河川劇定向培養班,并定期舉辦專業培訓及技藝切磋活動,提升人才專業素養;合力打造“巴渠河川劇”文化品牌,制定統一的品牌推廣計劃;常態化舉辦“巴渠河川劇藝術交流演出”,定期召開川劇保護傳承工作座談會,推動川劇“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將川劇從“舞臺藝術”轉變為“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