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古冰川景區官方網站 - 黨政專題
“保護地質遺跡 建設地質公園 珍愛人類家園”絢爛多彩的八十里彩林,神圣縹緲的洛格斯神山,流泉飛瀑交相掩映,草甸濕地星羅棋布。奇詭的冰封圣境,達古冰山被著名作家阿來譽為“最近的遙遠”,素有中國第一彩色冰川冰雪天堂之美譽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
2025-08-31T19:05:40+08:00
達古冰山官方網站
admin@dgbc.cn
Joomla!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精品视频在线播放免,精品国产一区久久
2025-08-29T01:11:59+08:00
2025-08-29T01:11:59+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95-2025-08-29-01-11-59
經濟日報
178055071@qq.com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static.jingjiribao.cn/static/paper/2025/08/26/01/202508261887.jpg" width="1000" /></p>
<p>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有效推動了消費市場擴容提質。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其中商品零售額增長4%。前7個月,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2%,增勢總體平穩。</p>
<p> 這是供需雙向奔赴的結果,體現出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穩定增強,也表明高品質供給可持續引領創造新的需求。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民生是重要落腳點和關鍵發力點。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相關部署,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需要聚焦群眾關切多措并舉,同時用好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p>
<p> 我國經濟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14億多人口的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對于個人而言,消費升級對應著一件更新換代的家電、一場酣暢淋漓的演出、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有從“量”到“質”的變化,也有從“功能價值”到“情緒價值”的追求。放到整個經濟運行之中,以切實的民生福祉改善,把消費意愿轉化為實際購買力,則是擴大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p>
<p> 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鞏固,前7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8.4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66萬億元。不斷上升的儲蓄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謹慎預期,亟需通過政策聯動,在厚植民生中持續激發消費活力。</p>
<p> 穩定就業和收入增長預期,讓人們能消費。就業和收入是民生大事,也是擴大消費的根本基礎。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抓好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提升服務。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穩崗擴崗,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多措并舉穩住股市和樓市,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動,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以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提升消費能力。</p>
<p> 拓展服務消費新空間,讓人們愿消費。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有助于改善民生,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夠擴大消費整體規模,是我國消費下一步保持較快增長的重要抓手。擴大養老托育、文旅體育、家政服務等重點領域服務消費;大力發展首發經濟、IP經濟、國潮經濟等……都是新增長點的落腳點。</p>
<p> 更加注重“投資于人”,讓人們敢消費。醫療開支、育兒成本、養老支出……每一樣都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意愿。只有盡力減少這些后顧之憂,人們的消費預期才會更穩,消費能力也會更強。近期,從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到建設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再到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一系列政策真正“投資于人”,不斷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落實“投資于人”,也意味著今后還要更加重視提高人口素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人口高質量發展。</p>
<p> 正如彈鋼琴需要10個指頭有節奏、打配合,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也不能是單兵作戰。每一項決策部署的排兵布陣,都需要各部門、各地方的高效協同與有效響應。更加注重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實現一攬子政策的整體性推進,推動國民經濟實現“民生改善—消費回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我國經濟社會必將呈現出更加協調、更加穩定、更有韌性的發展態勢。</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static.jingjiribao.cn/static/paper/2025/08/26/01/202508261887.jpg" width="1000" /></p>
<p>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有效推動了消費市場擴容提質。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其中商品零售額增長4%。前7個月,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2%,增勢總體平穩。</p>
<p> 這是供需雙向奔赴的結果,體現出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穩定增強,也表明高品質供給可持續引領創造新的需求。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民生是重要落腳點和關鍵發力點。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相關部署,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需要聚焦群眾關切多措并舉,同時用好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p>
<p> 我國經濟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14億多人口的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對于個人而言,消費升級對應著一件更新換代的家電、一場酣暢淋漓的演出、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有從“量”到“質”的變化,也有從“功能價值”到“情緒價值”的追求。放到整個經濟運行之中,以切實的民生福祉改善,把消費意愿轉化為實際購買力,則是擴大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p>
<p> 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鞏固,前7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8.4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66萬億元。不斷上升的儲蓄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謹慎預期,亟需通過政策聯動,在厚植民生中持續激發消費活力。</p>
<p> 穩定就業和收入增長預期,讓人們能消費。就業和收入是民生大事,也是擴大消費的根本基礎。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抓好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提升服務。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穩崗擴崗,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多措并舉穩住股市和樓市,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動,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以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提升消費能力。</p>
<p> 拓展服務消費新空間,讓人們愿消費。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有助于改善民生,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夠擴大消費整體規模,是我國消費下一步保持較快增長的重要抓手。擴大養老托育、文旅體育、家政服務等重點領域服務消費;大力發展首發經濟、IP經濟、國潮經濟等……都是新增長點的落腳點。</p>
<p> 更加注重“投資于人”,讓人們敢消費。醫療開支、育兒成本、養老支出……每一樣都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意愿。只有盡力減少這些后顧之憂,人們的消費預期才會更穩,消費能力也會更強。近期,從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到建設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再到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一系列政策真正“投資于人”,不斷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落實“投資于人”,也意味著今后還要更加重視提高人口素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人口高質量發展。</p>
<p> 正如彈鋼琴需要10個指頭有節奏、打配合,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也不能是單兵作戰。每一項決策部署的排兵布陣,都需要各部門、各地方的高效協同與有效響應。更加注重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實現一攬子政策的整體性推進,推動國民經濟實現“民生改善—消費回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我國經濟社會必將呈現出更加協調、更加穩定、更有韌性的發展態勢。</p>
攜手中國 投資未來(權威發布)
2025-08-29T01:10:33+08:00
2025-08-29T01:10:33+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94-2025-08-29-01-10-33
人民日報
178055071@qq.com
<p> 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將于9月8日到11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8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p>
<p> <strong> 將舉辦70多場投資專題活動和100多場專題路演</strong></p>
<p> 投洽會是我國唯一以投資為主題的國家級重大展會,也是“投資中國”的標志性展會。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介紹,本屆投洽會以“攜手中國 投資未來”為主題,聚焦“投資中國”“中國投資”“國際投資”三大板塊,設立約12萬平方米展區,將舉辦70多場投資專題活動和100多場專題路演。</p>
<p> 在“投資中國”板塊,已有近百家來自能源、化工、農業、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的跨國公司總部和區域高管,以及多家主權財富基金和國際投資機構的負責人確認參會,還有超百家來自歐洲、亞洲的隱形冠軍企業參加。本屆投洽會將舉辦與跨國公司高管的座談會,并精心設計30多場專題招商活動。作為本屆投洽會的主賓國,英國將派出近200人代表團參會,并舉辦系列交流活動。</p>
<p> 創新搭建“中國投資”平臺,設有對外投資合作、海外綜合服務、絲路海運三大專區,展示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投資合作成果和標志性項目,推動產供鏈國際合作,還將舉辦中美省州經貿合作交流活動,并組織多家商會發布中國對外投資活躍度指數。</p>
<p> “國際投資”吸引力更強。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的代表團報名參會,51個國家和地區設展。聯合國貿發會議將同期舉辦未來投資大會,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新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將舉辦專題研討會,分享國際投資合作先進經驗與創新實踐,促進國際投資領域跨境服務提質增效。</p>
<p> <strong> 為外商投資提供長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strong></p>
<p> 當前全球經濟動力不足,各種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增多,跨國投資明顯放緩。凌激表示,在此背景下,本屆投洽會有近百家跨國公司的高管和國際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踴躍參加,說明中國仍然有巨大的引資潛力。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高效的產供鏈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豐富應用場景形成的綜合優勢,深刻詮釋了“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p>
<p> 中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外商投資提供長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p>
<p>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將積極穩妥擴大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獨資醫院等領域開放試點,繼續推進有關領域開放,切實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著力破解市場準入中“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具體問題,讓外資企業“既準入又準營”。</p>
<p> 增強開放平臺賦能。深入貫徹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提高國家級經開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p>
<p> 加強服務保障。去年以來,商務部已組織召開40場外資企業圓桌會議,推動解決1500多件外資企業困難和訴求。將繼續辦好圓桌會議,開展“服務保障進外企”專項走訪活動。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活動中,堅持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競爭,為外資企業提供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p>
<p> <strong> 中國既是吸引外資大國,也是對外投資大國</strong></p>
<p> 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平穩健康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p>
<p> 投資規模居世界前列。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達到162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1%。2012年以來,中國對外投資流量連續13年居全球前三。截至2024年底,中國在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企業超過5萬家,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為全球產供鏈的穩定暢通作出積極貢獻。</p>
<p> 投資領域多元化發展。中國對外投資涵蓋18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制造業、金融、信息技術、批發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等5個領域的對外投資占總量近80%。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綠色礦產、藍色經濟等新興領域的投資也在穩步推進。</p>
<p> 互利共贏成效顯著。2021年—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帶動貨物進出口近1.2萬億美元,為東道國貢獻了大量就業和稅收,助力其經濟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p>
<p> 共建“一帶一路”投資合作成果豐碩。2024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509.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2.9%,占當年對外投資總量的26.5%,實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開放合作的誠意和決心。福建省副省長王金福介紹,本屆投洽會已有7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確認參展參會。阿塞拜疆、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將組織高級別代表團深度參會,塞爾維亞、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泰國等將設立國家館。其間將繼續舉辦“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對接交流活動,深化拓展多領域交流合作。</p>
<p> 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將于9月8日到11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8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p>
<p> <strong> 將舉辦70多場投資專題活動和100多場專題路演</strong></p>
<p> 投洽會是我國唯一以投資為主題的國家級重大展會,也是“投資中國”的標志性展會。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介紹,本屆投洽會以“攜手中國 投資未來”為主題,聚焦“投資中國”“中國投資”“國際投資”三大板塊,設立約12萬平方米展區,將舉辦70多場投資專題活動和100多場專題路演。</p>
<p> 在“投資中國”板塊,已有近百家來自能源、化工、農業、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的跨國公司總部和區域高管,以及多家主權財富基金和國際投資機構的負責人確認參會,還有超百家來自歐洲、亞洲的隱形冠軍企業參加。本屆投洽會將舉辦與跨國公司高管的座談會,并精心設計30多場專題招商活動。作為本屆投洽會的主賓國,英國將派出近200人代表團參會,并舉辦系列交流活動。</p>
<p> 創新搭建“中國投資”平臺,設有對外投資合作、海外綜合服務、絲路海運三大專區,展示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投資合作成果和標志性項目,推動產供鏈國際合作,還將舉辦中美省州經貿合作交流活動,并組織多家商會發布中國對外投資活躍度指數。</p>
<p> “國際投資”吸引力更強。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的代表團報名參會,51個國家和地區設展。聯合國貿發會議將同期舉辦未來投資大會,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新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將舉辦專題研討會,分享國際投資合作先進經驗與創新實踐,促進國際投資領域跨境服務提質增效。</p>
<p> <strong> 為外商投資提供長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strong></p>
<p> 當前全球經濟動力不足,各種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增多,跨國投資明顯放緩。凌激表示,在此背景下,本屆投洽會有近百家跨國公司的高管和國際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踴躍參加,說明中國仍然有巨大的引資潛力。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高效的產供鏈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豐富應用場景形成的綜合優勢,深刻詮釋了“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p>
<p> 中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外商投資提供長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p>
<p>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將積極穩妥擴大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獨資醫院等領域開放試點,繼續推進有關領域開放,切實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著力破解市場準入中“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具體問題,讓外資企業“既準入又準營”。</p>
<p> 增強開放平臺賦能。深入貫徹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提高國家級經開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p>
<p> 加強服務保障。去年以來,商務部已組織召開40場外資企業圓桌會議,推動解決1500多件外資企業困難和訴求。將繼續辦好圓桌會議,開展“服務保障進外企”專項走訪活動。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活動中,堅持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競爭,為外資企業提供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p>
<p> <strong> 中國既是吸引外資大國,也是對外投資大國</strong></p>
<p> 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平穩健康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p>
<p> 投資規模居世界前列。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達到162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1%。2012年以來,中國對外投資流量連續13年居全球前三。截至2024年底,中國在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企業超過5萬家,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為全球產供鏈的穩定暢通作出積極貢獻。</p>
<p> 投資領域多元化發展。中國對外投資涵蓋18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制造業、金融、信息技術、批發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等5個領域的對外投資占總量近80%。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綠色礦產、藍色經濟等新興領域的投資也在穩步推進。</p>
<p> 互利共贏成效顯著。2021年—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帶動貨物進出口近1.2萬億美元,為東道國貢獻了大量就業和稅收,助力其經濟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p>
<p> 共建“一帶一路”投資合作成果豐碩。2024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509.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2.9%,占當年對外投資總量的26.5%,實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開放合作的誠意和決心。福建省副省長王金福介紹,本屆投洽會已有7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確認參展參會。阿塞拜疆、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將組織高級別代表團深度參會,塞爾維亞、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泰國等將設立國家館。其間將繼續舉辦“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對接交流活動,深化拓展多領域交流合作。</p>
【光明時評】“兩新”政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5-08-28T01:06:30+08:00
2025-08-28T01:06:30+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92-2025-08-29-01-06-46
光明日報
178055071@qq.com
<p><strong> 【光明時評】 </strong></p>
<p>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近日介紹,設備更新帶動下,7月份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電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9.7%和15.9%;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7月份電動自行車、5G智能手機產品分別增長45.3%、8.1%。</p>
<p> 實踐表明,“兩新”政策正在多層面推動產業升級、消費擴容和經濟循環的優化,政策紅利正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這一部署不僅為“兩新”政策指明了方向,也彰顯出其在落實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和塑造競爭新優勢中的戰略意義。</p>
<p> 從投資端看,“兩新”政策正深刻重塑產業發展格局。大規模設備更新不僅直接拉動了投資增長,更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數據顯示,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很多存量資產陸續進入報廢和更新高峰期,設備更新的市場規模每年可達到5萬億元以上。2024年,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能源電力、老舊電梯、海關查驗設備、用能設備、回收循環利用等12個領域4600余個項目,推動設備更新。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設備更新的資金規模增加至2000億元,支持范圍擴大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等領域設備更新和工業軟件升級。</p>
<p> 制造業領域的變化尤為顯著。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支柱,制造業在政策推動下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2025年上半年,投資結構繼續優化改善,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是25.2%,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8.6%,也明顯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穩步推進,高技術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3%。從行業看,在商業航天、國產大飛機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8.4%,其中航天器及運載火箭制造、飛機制造、航空航天相關設備制造分別增長58.6%、18.0%、16.1%。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兩新”政策正推動制造業由“大”向“強”轉變,為我國工業邁向中高端注入堅實動力。</p>
<p> 與設備更新所突出的供給側優化相比,消費品以舊換新更直接體現了需求側的潛能釋放。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穩定發展的“壓艙石”。近年來,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個百分點,充分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然而,我國消費發展仍面臨擴量、提質與升級并行的現實任務:既要進一步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擴大整體規模,又需通過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個性化和綠色化需求。</p>
<p> 在這一背景下,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契合了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趨勢,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空間。通過財政補貼、價格優惠等多重手段,政策有效降低了換購成本,激發了居民購買新產品的積極性。數據顯示,人們的換新意愿顯著增強。全國超過3700萬名消費者參與家電以舊換新,參與活動人數突破100萬用了33天,從100萬到500萬僅用17天。事實表明,以舊換新不僅是一次價格優惠,更是釋放消費潛力、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p>
<p> 更為重要的是,“兩新”政策不僅著眼于經濟效益,更承載著綠色轉型的戰略目標。通過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設備和消費品,政策推動了低碳、節能、環保產品的普及應用,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在家電領域,以舊換新帶動了節能冰箱、變頻空調、節水洗衣機等綠色產品銷量大幅增長;在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持續提升,成為居民家庭換購的重要選擇。</p>
<p> 廢舊設備和家電在完善的回收體系下得到再利用或再制造,不僅減少了原材料開采和能源消耗,也降低了廢棄物排放。這一機制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也彰顯了綠色發展的內在邏輯,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協同共進。</p>
<p> 總體來看,“兩新”政策通過在產業升級、消費擴容與綠色轉型上的協同發力,不僅有效提升了經濟運行的質效,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更加堅實的制度與實踐經驗。隨著政策的持續落地和資金的逐步到位,“兩新”行動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惠及企業與居民,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p>
<p><strong> (作者:吳少輝,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strong></p>
<p><strong> 【光明時評】 </strong></p>
<p>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近日介紹,設備更新帶動下,7月份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電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9.7%和15.9%;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7月份電動自行車、5G智能手機產品分別增長45.3%、8.1%。</p>
<p> 實踐表明,“兩新”政策正在多層面推動產業升級、消費擴容和經濟循環的優化,政策紅利正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這一部署不僅為“兩新”政策指明了方向,也彰顯出其在落實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和塑造競爭新優勢中的戰略意義。</p>
<p> 從投資端看,“兩新”政策正深刻重塑產業發展格局。大規模設備更新不僅直接拉動了投資增長,更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數據顯示,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很多存量資產陸續進入報廢和更新高峰期,設備更新的市場規模每年可達到5萬億元以上。2024年,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能源電力、老舊電梯、海關查驗設備、用能設備、回收循環利用等12個領域4600余個項目,推動設備更新。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設備更新的資金規模增加至2000億元,支持范圍擴大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等領域設備更新和工業軟件升級。</p>
<p> 制造業領域的變化尤為顯著。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支柱,制造業在政策推動下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2025年上半年,投資結構繼續優化改善,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是25.2%,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8.6%,也明顯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穩步推進,高技術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3%。從行業看,在商業航天、國產大飛機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8.4%,其中航天器及運載火箭制造、飛機制造、航空航天相關設備制造分別增長58.6%、18.0%、16.1%。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兩新”政策正推動制造業由“大”向“強”轉變,為我國工業邁向中高端注入堅實動力。</p>
<p> 與設備更新所突出的供給側優化相比,消費品以舊換新更直接體現了需求側的潛能釋放。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穩定發展的“壓艙石”。近年來,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個百分點,充分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然而,我國消費發展仍面臨擴量、提質與升級并行的現實任務:既要進一步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擴大整體規模,又需通過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個性化和綠色化需求。</p>
<p> 在這一背景下,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契合了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趨勢,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空間。通過財政補貼、價格優惠等多重手段,政策有效降低了換購成本,激發了居民購買新產品的積極性。數據顯示,人們的換新意愿顯著增強。全國超過3700萬名消費者參與家電以舊換新,參與活動人數突破100萬用了33天,從100萬到500萬僅用17天。事實表明,以舊換新不僅是一次價格優惠,更是釋放消費潛力、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p>
<p> 更為重要的是,“兩新”政策不僅著眼于經濟效益,更承載著綠色轉型的戰略目標。通過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設備和消費品,政策推動了低碳、節能、環保產品的普及應用,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在家電領域,以舊換新帶動了節能冰箱、變頻空調、節水洗衣機等綠色產品銷量大幅增長;在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持續提升,成為居民家庭換購的重要選擇。</p>
<p> 廢舊設備和家電在完善的回收體系下得到再利用或再制造,不僅減少了原材料開采和能源消耗,也降低了廢棄物排放。這一機制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也彰顯了綠色發展的內在邏輯,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協同共進。</p>
<p> 總體來看,“兩新”政策通過在產業升級、消費擴容與綠色轉型上的協同發力,不僅有效提升了經濟運行的質效,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更加堅實的制度與實踐經驗。隨著政策的持續落地和資金的逐步到位,“兩新”行動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惠及企業與居民,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p>
<p><strong> (作者:吳少輝,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strong></p>
重大部署!中國“人工智能+”行動“路線圖”來了
2025-08-27T01:08:41+08:00
2025-08-27T01:08:41+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93-2025-08-29-01-08-48
新華社
178055071@qq.com
<p> 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動迎來重要進展: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對外發布,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dzbC007079_20250826_CBMFN0A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參觀者在中國南方電網展區拍攝“悟空”帶電作業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p>
<p>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p>
<p>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協同發展日趨加速,“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入人心。2024年,“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p>
<p> 意見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明確了我國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階段性目標:</p>
<p>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p>
<p>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實現上述階段性目標?</p>
<p> 意見部署了6大重點行動,即“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p>
<p> 具體來看,意見以行業應用需求為牽引,統籌國內和國際,部署了一系列務實舉措:</p>
<p> 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構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學習模式,推動開展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的自主學習;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有序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p>
<p> 系列部署聚焦產業、消費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突出讓市場有方向、有信心、有體感、有加速度,為各方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指明了方向。</p>
<p> 此外,意見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提出強化8項基礎支撐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強化智能算力統籌、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p>
<p> 意見的這一系列重要部署釋放了以人工智能應用發展的確定性,應對技術和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的鮮明信號。</p>
<p> “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人工智能+’為牽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必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說。</p>
<p> 策劃:陳芳</p>
<p> 記者:魏玉坤</p>
<p>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p>
<p> 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動迎來重要進展: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對外發布,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dzbC007079_20250826_CBMFN0A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參觀者在中國南方電網展區拍攝“悟空”帶電作業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p>
<p>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p>
<p>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協同發展日趨加速,“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入人心。2024年,“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p>
<p> 意見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明確了我國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階段性目標:</p>
<p>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p>
<p>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實現上述階段性目標?</p>
<p> 意見部署了6大重點行動,即“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p>
<p> 具體來看,意見以行業應用需求為牽引,統籌國內和國際,部署了一系列務實舉措:</p>
<p> 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構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學習模式,推動開展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的自主學習;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有序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p>
<p> 系列部署聚焦產業、消費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突出讓市場有方向、有信心、有體感、有加速度,為各方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指明了方向。</p>
<p> 此外,意見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提出強化8項基礎支撐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強化智能算力統籌、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p>
<p> 意見的這一系列重要部署釋放了以人工智能應用發展的確定性,應對技術和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的鮮明信號。</p>
<p> “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人工智能+’為牽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必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說。</p>
<p> 策劃:陳芳</p>
<p> 記者:魏玉坤</p>
<p>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p>
A股十年巨變: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優先”
2025-08-27T01:04:54+08:00
2025-08-27T01:04:54+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91-a
經濟參考報
178055071@qq.com
<p> 在政策、資金、產業等多重因素共振之下,A股市場近期表現強勢,上證指數連續創下十年新高。業內人士指出,同十年前相比,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站在新起點上,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聯結將更加精準緊密,更加聚焦于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實體經濟注入創新動能。</p>
<p> 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資本市場十年來有了長足增長。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經超過5400家,總市值達到104.31萬億元。其中,上證主板、深證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達到1694家、1485家、589家、1385家和273家。而2015年底,A股上市公司總數僅為2808家,總市值為52.96萬億元。</p>
<p> 從市場結構來看,資本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上市公司家數占全市場比例來看,從2015年到現在,上證主板、深證主板分別從38.24%、44.36%下降至31.23%、27.42%,創業板則從17.40%上升至25.49%,科創板、北交所則從無到有,占比分別達到10.84%、5.02%。從行業市值來看,資本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房地產、石油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市值排名顯著下滑,科技類行業的電子、通信的市值規模分別從2015年末的2.21萬億元、0.93萬億元增長至目前的12.41萬億元、5.83萬億元,反映出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的結構變遷。Wind統計數據還顯示,截至目前,A股總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有168家,其中,僅電子核心產業、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就超過20家。</p>
<p>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記者表示,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投資者結構從散戶主導轉向機構主導,中長期價值投資漸成主流,市場定價更高效、波動更平穩;實現從核準制到注冊制的跨越,退市、交易等配套機制進一步完善,“零容忍”執法筑牢市場公平基礎;上市公司結構脫胎換骨,戰略性新興行業公司近2200家;市場開放從局部試點走向全面融入全球,滬深港通優化、A股納入國際指數,外資持續流入,成為全球資產配置重要選項。</p>
<p>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說,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完成了從“政策驅動”到“市場化+法治化”的結構性躍遷。注冊制全面推行、退市新規落地,上市公司增至五千多家,市場化定價機制日益成熟;結構優化,市場生態從“散戶市”轉向“機構市”;監管升級,從“事后懲戒”轉向“全鏈條嚴管”。這些變革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優先”,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高效資源配置平臺。</p>
<p> 站在新起點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資本市場將更多聚焦于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創新動能。</p>
<p> 華西證券分析師李立峰表示,資本市場已成為“穩預期”的重要抓手,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落地顯效,投融資天平逐漸向“投資端”傾斜;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正在強化。監管持續推動險資、養老金、社保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有效減少短期市場波動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中央匯金公司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國家隊”,持續發揮類“平準基金”的市場穩定器作用。</p>
<p> 陳靂指出,站在當前新起點,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聯結將更精準緊密,呈現三大新趨勢: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科創板、北交所定位,引導創投流向科創領域;推動上市公司質量與實體需求深度適配,以再融資、并購重組助企業完善產業鏈,以高分紅、強信披讓投資者共享紅利;實現金融服務與產業需求定制化融合,針對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不同行業需求,推出專項基金、知識產權證券化等產品,讓資本精準滴灌實體關鍵領域。</p>
<p> 田利輝指出,當前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是“雙向賦能”:一是價值共生,ESG投資占比超20%,硬科技企業市值占比達40%,資本與產業深度綁定;二是創新驅動,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IPO融資額同比增長60%,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三是長期導向,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突破2.4萬億元,回購金額同比增長45%,市場從“短期博弈”轉向“長期價值”。總的來看,資本市場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推手,通過制度改革、開放合作與科技賦能,為實體經濟注入創新動能,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p>
<p> 在政策、資金、產業等多重因素共振之下,A股市場近期表現強勢,上證指數連續創下十年新高。業內人士指出,同十年前相比,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站在新起點上,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聯結將更加精準緊密,更加聚焦于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實體經濟注入創新動能。</p>
<p> 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資本市場十年來有了長足增長。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經超過5400家,總市值達到104.31萬億元。其中,上證主板、深證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達到1694家、1485家、589家、1385家和273家。而2015年底,A股上市公司總數僅為2808家,總市值為52.96萬億元。</p>
<p> 從市場結構來看,資本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上市公司家數占全市場比例來看,從2015年到現在,上證主板、深證主板分別從38.24%、44.36%下降至31.23%、27.42%,創業板則從17.40%上升至25.49%,科創板、北交所則從無到有,占比分別達到10.84%、5.02%。從行業市值來看,資本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房地產、石油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市值排名顯著下滑,科技類行業的電子、通信的市值規模分別從2015年末的2.21萬億元、0.93萬億元增長至目前的12.41萬億元、5.83萬億元,反映出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的結構變遷。Wind統計數據還顯示,截至目前,A股總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有168家,其中,僅電子核心產業、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就超過20家。</p>
<p>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記者表示,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投資者結構從散戶主導轉向機構主導,中長期價值投資漸成主流,市場定價更高效、波動更平穩;實現從核準制到注冊制的跨越,退市、交易等配套機制進一步完善,“零容忍”執法筑牢市場公平基礎;上市公司結構脫胎換骨,戰略性新興行業公司近2200家;市場開放從局部試點走向全面融入全球,滬深港通優化、A股納入國際指數,外資持續流入,成為全球資產配置重要選項。</p>
<p>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說,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完成了從“政策驅動”到“市場化+法治化”的結構性躍遷。注冊制全面推行、退市新規落地,上市公司增至五千多家,市場化定價機制日益成熟;結構優化,市場生態從“散戶市”轉向“機構市”;監管升級,從“事后懲戒”轉向“全鏈條嚴管”。這些變革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優先”,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高效資源配置平臺。</p>
<p> 站在新起點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資本市場將更多聚焦于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創新動能。</p>
<p> 華西證券分析師李立峰表示,資本市場已成為“穩預期”的重要抓手,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落地顯效,投融資天平逐漸向“投資端”傾斜;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正在強化。監管持續推動險資、養老金、社保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有效減少短期市場波動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中央匯金公司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國家隊”,持續發揮類“平準基金”的市場穩定器作用。</p>
<p> 陳靂指出,站在當前新起點,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聯結將更精準緊密,呈現三大新趨勢: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科創板、北交所定位,引導創投流向科創領域;推動上市公司質量與實體需求深度適配,以再融資、并購重組助企業完善產業鏈,以高分紅、強信披讓投資者共享紅利;實現金融服務與產業需求定制化融合,針對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不同行業需求,推出專項基金、知識產權證券化等產品,讓資本精準滴灌實體關鍵領域。</p>
<p> 田利輝指出,當前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是“雙向賦能”:一是價值共生,ESG投資占比超20%,硬科技企業市值占比達40%,資本與產業深度綁定;二是創新驅動,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IPO融資額同比增長60%,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三是長期導向,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突破2.4萬億元,回購金額同比增長45%,市場從“短期博弈”轉向“長期價值”。總的來看,資本市場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推手,通過制度改革、開放合作與科技賦能,為實體經濟注入創新動能,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p>
創新驅動 持續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025-08-26T01:03:58+08:00
2025-08-26T01:03:58+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90-2025-08-29-01-04-09
新華社
178055071@qq.com
<p> 今年以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高技術制造業、綠色產品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穩步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p>
<p>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8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新增長點不斷拓展。高技術產業較快增長,對經濟支撐作用持續增強。1到7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p>
<p> </p>
<p><strong> 向“新”而行 創新勢能持續轉化</strong></p>
<p> 在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能模擬人手靈活抓取微小物體的“靈巧手”、步履穩健且能與人流暢對話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精準協作的機械臂令人目不暇接。5天的會期里,來自國內外200余家機器人企業帶來的1500多件展品,累計售出機器人及相關產品1.9萬臺,銷售額超2億元。</p>
<p> “對于我們公司來說,最本質的還是希望把產品做好,要提前在AI領域、技術領域,包括硬件領域、生產制造,包括全球布局。”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在采訪中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8月8日,觀眾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觀看展示的一款靈巧手。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span></p>
<p>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收同比增長27.8%,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p>
<p> 日前,記者走進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工廠,在現場看到,智能機械臂快速精準焊接,AGV(自動導向車)穿梭往來高效運輸,6種車型在同一條智能柔性化生產線上完成制造。公司副總經理呂濤介紹,重汽集團萊蕪工廠焊接車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其中包括220臺機器人和109臺AGV,可以實現機器人點焊百分之百自動化。“按照傳焊接車間的模式,一個車間需要用工280到300人,現在基本可以實現30人就完成整個車間的所有工序之間的運作。”他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3.gif" /></p>
<p>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計,2045年后,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超過1億臺,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p>
<p> </p>
<p><strong> 向“智”發展 核心技術加速突破</strong></p>
<p> 記者走進江西藍微電子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看到,一臺自主研發的精密拉絲機,正以每秒15米的速度“吐”出直徑16微米的鍵合絲。公司副總經理霍建平告訴記者,“現在正在做的是拉伸到40微米,也就0.04毫米的一個線徑。正常一軸的話大約在3萬米左右,我們還會繼續拉下去,拉到0.016毫米,也就是16微米。”</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4.gif" /></p>
<p> 鍵合絲,被稱為“芯片神經”。但在三年前,這種高端絕緣鍵合絲還完全依賴進口。“我們想主要通過我們的技術攻關,為我們國家及有關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公司總經理彭庶瑤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這是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神經調控產品(資料圖片)。新華社發</span></p>
<p> 為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腦起搏器,是他們回歸正常生活的希望。</p>
<p> 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神經調控產品研制銷售,在可充電技術、遠程程控、變頻刺激、高場強磁共振兼容等核心技術領域實現了自主研發突破,打破了神經調控領域相關技術被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相關產品價格。</p>
<p> 公司總經理郝紅偉介紹,大腦里植入電極之后,它有金屬的材料,在掃描核磁的時候會發熱,給人帶來安全的隱患。“我們就從它的結構材料方面進行了創新,能夠植入之后在腦起搏器開機的情況下進行安全的核磁掃描。”他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工人在品馳醫療生產基地生產流水線上作業(2024年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攝</span></p>
<p> 目前,品馳醫療已經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四個系列主流植入式神經調控產品線的企業。它的發展歷程也強化了整個業界的發展信心。目前,全國已有十幾家腦起搏器及神經調控相關企業。郝紅偉說,因為品馳醫療實現了腦起搏器的國產化,技術自主可控了。“我們聯合合作伙伴一起研發關鍵的核心部件,能夠更靈活更有效地去配置產品,而且大大縮短研發周期,控制了研發費用,也能更好地給臨床患者服務。”他補充道。</p>
<p> </p>
<p><strong> 向“上”騰飛 應用場景不斷上新</strong></p>
<p> 近日,杭州市余杭區首個“低空巴士”航站樓投入使用,航站樓內購票、登機、候機、接駁等功能一應俱全。</p>
<p> 這條航線途經杭州未來新湖中心、西溪濕地、西湖、湘湖等多個地標。原本地面有40多公里的距離,如今在空中僅需飛行20多公里,飛行時間僅需8到10分鐘。</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7.gif" /></p>
<p> 杭州高直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煒表示,讓大家了解低空經濟,是傳播的窗口和途徑。“我們現在正常票價是980元,早鳥票是498元。”他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8.gif" /></p>
<p> 從“飛起來”到“用起來”,在低空經濟新賽道上,應用場景正深度拓展。依托區位優勢和商貿基礎,南京“江翼達”低空飛行基地通過自主研發的“匯閃送2.0”,實現了對航行船舶的動態跟隨配送,讓低空外賣服務在長江之上得以實現。</p>
<p> 美團副總裁毛一年表示,像跨海跨山這種自然場景,無人機有天然的優勢,逐漸地把運營的航線和運營的品類部署起來,除了餐和飲料,還可以送藥品,還可以送其他應急物資,再往相對人口密集的地方去遷移。</p>
<p> 截至今年6月,美團無人機已開通64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60萬單。中國民航局預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無人機在安徽省合肥市岸上草原配送外賣。新華社發(葉玉庭攝)</span></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2025年6月26日,參觀者在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拍攝飛行中的物流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span></p>
<p>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易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中說,“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新興產業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我國經濟注入了澎湃動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撐。”他認為,機器人、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產業生態日趨成熟,創新應用成果加速落地,并不斷拓展應用場景邊界,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8月17日,一列動車組列車正行駛在哈齊高鐵線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原勇攝)</span></p>
<p> 統籌:吳煒玲</p>
<p> 編導:劉在</p>
<p> 作者:趙小帥</p>
<p> 配音:王帥龍</p>
<p> 今年以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高技術制造業、綠色產品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穩步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p>
<p>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8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新增長點不斷拓展。高技術產業較快增長,對經濟支撐作用持續增強。1到7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p>
<p> </p>
<p><strong> 向“新”而行 創新勢能持續轉化</strong></p>
<p> 在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能模擬人手靈活抓取微小物體的“靈巧手”、步履穩健且能與人流暢對話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精準協作的機械臂令人目不暇接。5天的會期里,來自國內外200余家機器人企業帶來的1500多件展品,累計售出機器人及相關產品1.9萬臺,銷售額超2億元。</p>
<p> “對于我們公司來說,最本質的還是希望把產品做好,要提前在AI領域、技術領域,包括硬件領域、生產制造,包括全球布局。”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在采訪中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8月8日,觀眾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觀看展示的一款靈巧手。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span></p>
<p>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收同比增長27.8%,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p>
<p> 日前,記者走進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工廠,在現場看到,智能機械臂快速精準焊接,AGV(自動導向車)穿梭往來高效運輸,6種車型在同一條智能柔性化生產線上完成制造。公司副總經理呂濤介紹,重汽集團萊蕪工廠焊接車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其中包括220臺機器人和109臺AGV,可以實現機器人點焊百分之百自動化。“按照傳焊接車間的模式,一個車間需要用工280到300人,現在基本可以實現30人就完成整個車間的所有工序之間的運作。”他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3.gif" /></p>
<p>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計,2045年后,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超過1億臺,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p>
<p> </p>
<p><strong> 向“智”發展 核心技術加速突破</strong></p>
<p> 記者走進江西藍微電子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看到,一臺自主研發的精密拉絲機,正以每秒15米的速度“吐”出直徑16微米的鍵合絲。公司副總經理霍建平告訴記者,“現在正在做的是拉伸到40微米,也就0.04毫米的一個線徑。正常一軸的話大約在3萬米左右,我們還會繼續拉下去,拉到0.016毫米,也就是16微米。”</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4.gif" /></p>
<p> 鍵合絲,被稱為“芯片神經”。但在三年前,這種高端絕緣鍵合絲還完全依賴進口。“我們想主要通過我們的技術攻關,為我們國家及有關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公司總經理彭庶瑤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這是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神經調控產品(資料圖片)。新華社發</span></p>
<p> 為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腦起搏器,是他們回歸正常生活的希望。</p>
<p> 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神經調控產品研制銷售,在可充電技術、遠程程控、變頻刺激、高場強磁共振兼容等核心技術領域實現了自主研發突破,打破了神經調控領域相關技術被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相關產品價格。</p>
<p> 公司總經理郝紅偉介紹,大腦里植入電極之后,它有金屬的材料,在掃描核磁的時候會發熱,給人帶來安全的隱患。“我們就從它的結構材料方面進行了創新,能夠植入之后在腦起搏器開機的情況下進行安全的核磁掃描。”他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工人在品馳醫療生產基地生產流水線上作業(2024年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攝</span></p>
<p> 目前,品馳醫療已經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四個系列主流植入式神經調控產品線的企業。它的發展歷程也強化了整個業界的發展信心。目前,全國已有十幾家腦起搏器及神經調控相關企業。郝紅偉說,因為品馳醫療實現了腦起搏器的國產化,技術自主可控了。“我們聯合合作伙伴一起研發關鍵的核心部件,能夠更靈活更有效地去配置產品,而且大大縮短研發周期,控制了研發費用,也能更好地給臨床患者服務。”他補充道。</p>
<p> </p>
<p><strong> 向“上”騰飛 應用場景不斷上新</strong></p>
<p> 近日,杭州市余杭區首個“低空巴士”航站樓投入使用,航站樓內購票、登機、候機、接駁等功能一應俱全。</p>
<p> 這條航線途經杭州未來新湖中心、西溪濕地、西湖、湘湖等多個地標。原本地面有40多公里的距離,如今在空中僅需飛行20多公里,飛行時間僅需8到10分鐘。</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7.gif" /></p>
<p> 杭州高直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煒表示,讓大家了解低空經濟,是傳播的窗口和途徑。“我們現在正常票價是980元,早鳥票是498元。”他說。</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8.gif" /></p>
<p> 從“飛起來”到“用起來”,在低空經濟新賽道上,應用場景正深度拓展。依托區位優勢和商貿基礎,南京“江翼達”低空飛行基地通過自主研發的“匯閃送2.0”,實現了對航行船舶的動態跟隨配送,讓低空外賣服務在長江之上得以實現。</p>
<p> 美團副總裁毛一年表示,像跨海跨山這種自然場景,無人機有天然的優勢,逐漸地把運營的航線和運營的品類部署起來,除了餐和飲料,還可以送藥品,還可以送其他應急物資,再往相對人口密集的地方去遷移。</p>
<p> 截至今年6月,美團無人機已開通64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60萬單。中國民航局預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無人機在安徽省合肥市岸上草原配送外賣。新華社發(葉玉庭攝)</span></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2025年6月26日,參觀者在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拍攝飛行中的物流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span></p>
<p>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易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中說,“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新興產業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我國經濟注入了澎湃動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撐。”他認為,機器人、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產業生態日趨成熟,創新應用成果加速落地,并不斷拓展應用場景邊界,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8/XxjfceC007064_20250825_CBMFN0A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p>
<p> <span style="color: #3366ff;">8月17日,一列動車組列車正行駛在哈齊高鐵線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原勇攝)</span></p>
<p> 統籌:吳煒玲</p>
<p> 編導:劉在</p>
<p> 作者:趙小帥</p>
<p> 配音:王帥龍</p>
經濟隨筆丨五句話打開“五年規劃”
2025-08-25T00:54:41+08:00
2025-08-25T00:54:41+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89-2025-08-29-00-58-03
央視新聞網客戶端
178055071@qq.com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dc165ec2c8eb480b8915252eae927705.png" /></p>
<p data-source="cke"> 初秋,天高氣爽。<strong data-source="cke">這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謀劃的季節。</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十五五”時期</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2026年至2030年,</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期</strong>。科學謀劃“十五五”,不妨從打開“五年規劃”的意義開始——</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3518ef90cfab483a9214b271f3a8246c.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經過數十年探索,我國已形成了<strong data-source="cke">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實施</strong>的制度安排。這是國家發展規劃的誕生路徑。</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記住“三級四類”,就能了解,五年規劃其實是個“規劃組合”</strong>——“三級”,是指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四類”,是指國家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這樣提到“四類”的作用: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發揮<strong data-source="cke">國家發展規劃</strong>戰略導向作用,強化<strong data-source="cke">國土空間規劃</strong>基礎作用,增強<strong data-source="cke">專項規劃</strong>和<strong data-source="cke">區域規劃</strong>實施支撐作用”。</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形象地說,<strong data-source="cke">國家發展規劃是“統領”,把它制定出來后,要由</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專項規劃在“條”上細化</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由區域規劃在“塊”上深化</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由國土空間規劃在“地”上保障</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還有兩個關鍵關系</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規劃與政策</strong>”,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工具的發力方向,也要統一到國家發展規劃的部署要求上;“<strong data-source="cke">中央與地方</strong>”,各地方既要貫徹國家總體部署,又要注重體現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在科學引領下匯聚各方合力——這就是中國發展的真諦之一。</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da2d2f5c369044279b781d18be10c4c3.png" /></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五年規劃的意義,還在于,它不僅是“這一個”,而是“一個接著一個”“一棒接著一棒”,<strong data-source="cke">一張藍圖繪到底</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制定中長期規劃,并非中國獨有。但像中國這樣能夠連續七十多年,朝著既定目標持續制定實施五年規劃并取得巨大成功,則極為罕見。從1953年開啟的“一五”計劃,到今年即將收官的“十四五”規劃,戰略目標始終是一個——<strong data-source="cke">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f1b4c6daab5f417dbb1a4660ec3a2dbe.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每一步,都意義非凡。</strong>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完成“十二五”規劃、制定并完成“十三五”規劃,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定并實施“十四五”規劃,推動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每一個關鍵變化,都體現著時代進步:</strong>從“六五”開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內容日益充實;從“十一五”開始,“計劃”改稱“規劃”,一字之變,凸顯定位更加科學。</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五年規劃目標,堅持與現代化戰略目標相銜接。</strong>謀劃“十五五”,需緊緊圍繞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strong data-source="cke">五年規劃,關鍵還在于真抓實干、說到做到</strong>,把“每一個”都干成干好。</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dc85cc7312584d39828823197d85fbd7.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事關發展,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得有多少事啊。五年規劃,既要全面規劃,又要突出重點。<strong data-source="cke">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既能關照千頭萬緒,又能“牽住牛鼻子”</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謀劃“十五五”,怎么“牽住牛鼻子”?</strong>一是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二是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三是緊扣綜合平衡,強化跨領域目標指標的銜接、任務舉措的集成、項目布局的匹配。</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牽住牛鼻子”的本質,是</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strong>始終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系統觀念,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科學謀劃主要目標任務,攻堅突破重點難點問題,有效辦成一批大事急事難事。</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a22c6c967d3647a2aac51b6e6efe932a.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中國的五年規劃,引發世界關注。有西方學者在《中國大趨勢》中,概括了一句對這個中國方案的認識:“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旁觀者的視角,也挺形象。就是<strong data-source="cke">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互配合</strong>,通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以有效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有為政府彌補“市場失靈”。</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從“十一五”開始,五年規劃中的量化指標,分為預期性、約束性兩類。<strong data-source="cke">五年規劃,特別講求分類推進</strong>——對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政府則要集中精力,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治環境;對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安全保障等任務,則需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引導調控社會資源,推動目標任務實現。</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01744cdb34104c5ca16d8b308e4077ef.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b8c16852126e46d8b555a37c27473738.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在即將收官的“十四五”規劃里,主要指標中,民生福祉類超過1/3;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中,提出教育提質擴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等方面28項民生工程,對有效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科學謀劃“十五五”,需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辦好一批暖民心惠民生的實事。</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國事</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家事</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都是你我他、大家伙兒的事。</strong>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開展的“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堅持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編制實施五年規劃的過程,正是生動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強大生命力的過程。</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dc165ec2c8eb480b8915252eae927705.png" /></p>
<p data-source="cke"> 初秋,天高氣爽。<strong data-source="cke">這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謀劃的季節。</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十五五”時期</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2026年至2030年,</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期</strong>。科學謀劃“十五五”,不妨從打開“五年規劃”的意義開始——</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3518ef90cfab483a9214b271f3a8246c.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經過數十年探索,我國已形成了<strong data-source="cke">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實施</strong>的制度安排。這是國家發展規劃的誕生路徑。</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記住“三級四類”,就能了解,五年規劃其實是個“規劃組合”</strong>——“三級”,是指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四類”,是指國家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這樣提到“四類”的作用: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發揮<strong data-source="cke">國家發展規劃</strong>戰略導向作用,強化<strong data-source="cke">國土空間規劃</strong>基礎作用,增強<strong data-source="cke">專項規劃</strong>和<strong data-source="cke">區域規劃</strong>實施支撐作用”。</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形象地說,<strong data-source="cke">國家發展規劃是“統領”,把它制定出來后,要由</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專項規劃在“條”上細化</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由區域規劃在“塊”上深化</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由國土空間規劃在“地”上保障</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還有兩個關鍵關系</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規劃與政策</strong>”,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工具的發力方向,也要統一到國家發展規劃的部署要求上;“<strong data-source="cke">中央與地方</strong>”,各地方既要貫徹國家總體部署,又要注重體現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在科學引領下匯聚各方合力——這就是中國發展的真諦之一。</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da2d2f5c369044279b781d18be10c4c3.png" /></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五年規劃的意義,還在于,它不僅是“這一個”,而是“一個接著一個”“一棒接著一棒”,<strong data-source="cke">一張藍圖繪到底</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制定中長期規劃,并非中國獨有。但像中國這樣能夠連續七十多年,朝著既定目標持續制定實施五年規劃并取得巨大成功,則極為罕見。從1953年開啟的“一五”計劃,到今年即將收官的“十四五”規劃,戰略目標始終是一個——<strong data-source="cke">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f1b4c6daab5f417dbb1a4660ec3a2dbe.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每一步,都意義非凡。</strong>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完成“十二五”規劃、制定并完成“十三五”規劃,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定并實施“十四五”規劃,推動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每一個關鍵變化,都體現著時代進步:</strong>從“六五”開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內容日益充實;從“十一五”開始,“計劃”改稱“規劃”,一字之變,凸顯定位更加科學。</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五年規劃目標,堅持與現代化戰略目標相銜接。</strong>謀劃“十五五”,需緊緊圍繞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strong data-source="cke">五年規劃,關鍵還在于真抓實干、說到做到</strong>,把“每一個”都干成干好。</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dc85cc7312584d39828823197d85fbd7.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事關發展,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得有多少事啊。五年規劃,既要全面規劃,又要突出重點。<strong data-source="cke">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既能關照千頭萬緒,又能“牽住牛鼻子”</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謀劃“十五五”,怎么“牽住牛鼻子”?</strong>一是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二是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三是緊扣綜合平衡,強化跨領域目標指標的銜接、任務舉措的集成、項目布局的匹配。</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牽住牛鼻子”的本質,是</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strong>始終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系統觀念,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科學謀劃主要目標任務,攻堅突破重點難點問題,有效辦成一批大事急事難事。</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a22c6c967d3647a2aac51b6e6efe932a.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中國的五年規劃,引發世界關注。有西方學者在《中國大趨勢》中,概括了一句對這個中國方案的認識:“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旁觀者的視角,也挺形象。就是<strong data-source="cke">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互配合</strong>,通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以有效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有為政府彌補“市場失靈”。</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從“十一五”開始,五年規劃中的量化指標,分為預期性、約束性兩類。<strong data-source="cke">五年規劃,特別講求分類推進</strong>——對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政府則要集中精力,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治環境;對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安全保障等任務,則需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引導調控社會資源,推動目標任務實現。</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01744cdb34104c5ca16d8b308e4077ef.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cctvnews.cctv.com/image/1006/process/b8c16852126e46d8b555a37c27473738.png" /></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在即將收官的“十四五”規劃里,主要指標中,民生福祉類超過1/3;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中,提出教育提質擴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等方面28項民生工程,對有效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科學謀劃“十五五”,需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辦好一批暖民心惠民生的實事。</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國事</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家事</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strong><strong data-source="cke">都是你我他、大家伙兒的事。</strong>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開展的“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堅持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strong data-source="cke"> 編制實施五年規劃的過程,正是生動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強大生命力的過程。</strong></p>
<p class="text_align-justify" data-source="cke">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p>
外資重估中國:再平衡下的新機遇
2025-08-24T00:51:18+08:00
2025-08-24T00:51:18+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87-2025-08-29-00-51-43
中國新聞網
178055071@qq.com
<p> 8月22日,A股上漲,滬指突破3800點,再創10年新高。</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5/08/22/472f1c7466974273ba484f7092824f98.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滬指日K走勢圖</p>
<p> <strong>多重利好共振下的資產價值重估</strong></p>
<p> 2025年,全球資本配置正在悄悄發生轉變,美元走弱等不確定性推動資金從美國市場流向估值洼地,而中國因經濟韌性與產業紅利,成為外資增配的主要目的地之一。</p>
<p> 國內政策積極發力對資本市場形成雙重驅動。在“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持續發力下,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實現5.3%的GDP增速,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另一方面,央行通過降準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產業新動能加速壯大,AI硬件和大模型、機器人以及創新藥等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成為吸引外資的新磁極。</p>
<p> <strong>在這輪由“政策托底+科技突破”共同驅動的價值重估中,外資對中國資產的態度正從“可交易”轉向“可投資”,</strong>北向資金上半年凈流入超800億元,折射出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長期信心。</p>
<p> <strong>估值修復疊加資金回流,中國資產成為美元流動性外溢的價值洼地。</strong></p>
<p> 2025年伊始,美國經濟不確定性大幅上升,在歐洲加速財政刺激的背景下,美國經濟的相對優勢削弱,在美元走弱的驅動下,資金開始流向美國以外地區。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指出:“從估值角度看,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市場,中國股市相對發達市場的估值都有明顯折價”。從被動資金流向看,在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外資流入香港市場的資金最多,年初至今超過190億美元,凸顯外資機構對于中國相關資產價值重估的認可。</p>
<p> <strong>外部擾動下仍顯韌性的中國經濟</strong></p>
<p> 2025年上半年,雖然外部擾動不斷,但得益于消費與投資端的政策支持,疊加出口訂單的前置效應,中國經濟呈現出超預期的韌性。</p>
<p> 根據彭博社,在二季度GDP增速高于市場預期后,至少9家外資投行將中國2025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調升至4.8%-5.1%。2025年7月美國銀行的全球基金經理調查顯示,自貿易摩擦緩和后,海外機構對中國的增長預期連續4個月改善,表明在外部擔憂緩解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再次得到增強。</p>
<p> 出口的不確定性與尚未緩解的生產者價格壓力仍是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的主要擔憂。部分機構認為上半年較好的經濟數據或制約短期內出臺更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認為債務和人口結構的約束下,新的周期性需求刺激措施或較為有限,對需求復蘇的上行空間相對謹慎。</p>
<p> <strong>成長龍頭和高股息雙主線驅動的啞鈴策略</strong></p>
<p> 投資策略方面,港股因其機構占比高、投資者結構更成熟而成為外資配置中國相關資產的首要工具。此外,香港銀行間利率持續處于低位,且IPO儲備充足,有望繼續吸引全球資金流入,助推港股下半年表現。從行業維度上,外資更為青睞港股科技和消費板塊的結構性機會。</p>
<p> 外資機構認為中國成長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中國在科技研發上的競爭優勢,AI、高端制造和半導體等領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瑞銀等機構認為,中國企業在AI應用、創新藥等領域的商業化速度已超越歐美,形成全產業鏈閉環優勢。</p>
<p> 國際資本因“害怕錯過中國科技進步紅利(FOMO)”而加速增持,年初以來恒生科技指數掛鉤的ETF凈流入超過70億美元,帶動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超過20%。在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下,中國企業的毛利率有望顯著提升,將顯著改善現金流與盈利,并帶動人均消費增長。這使得外資對中國科技股的定位逐漸從“交易型”轉向“配置型”。</p>
<p> 雖然目前以地產代表的內需經濟仍在止跌回穩的過程中,外資機構普遍捕捉到以情緒消費為代表的新型消費結構性機會。Z世代主導的“情緒價值”消費模式崛起,潮玩、醫美、國風茶飲等賽道成為增長核心。從去年開始,國潮原創IP已經完成本土驗證,并快速向東南亞和歐美輸出。有美國資管公司認為中國IP蘊含的普世情感價值,使其有潛力能夠成為全球文化符號,有望在海外兌現更大潛力,并為公司帶來超預期增長。</p>
<p> A股市場因其估值低、資金結構好、潛在收益高,亦成為外資愿意積極配置的核心資產。</p>
<p> 從估值看,當前AH溢價水平處于歷史低位,從估值上A股相對H股有一定吸引力。從資金結構看,受益于國有資本機構護市托底效應,A股波動相對更低;且政策仍支持公募基金與國有險資持續流入股市。從收益維度看,A股市場容量更深,行業覆蓋更全面使其對經濟復蘇的捕捉更加充分;此外,當前股息率具備吸引力,相對國債收益率具有潛在利差優勢。今年以來國際資金加速向A股高股息行業流入,北向資金中,外資銀行和券商二季度增配最多的行業為大金融、有色金屬和醫藥;銀行因其股息率較高,成為外資增配的首選行業。</p>
<p> 多家外資機構認為,“啞鈴策略”是當前中國權益配置的重要視角:一端關注成長龍頭,一端聚焦高股息優質藍籌,以期在中國權益內部兼顧成長與收益雙重機會。</p>
<p> <strong>長期配置價值與風險并存:外資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定位</strong></p>
<p> 雖然地緣政治和盈利風險仍然存在,但外資總體對中國基本面信心回升,認為中國市場具有產業優勢集聚、高收益潛力、低估值的多重吸引力,并在今年明顯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p>
<p> <strong>在全球資金再配置的背景下,外資將中國市場視為美元寬松周期下的“優選項”,</strong>投資邏輯從短期交易轉向長期價值挖掘,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企穩向好,未來國內外投資者可以期待在中國市場獲取更多的投資收益。</p>
<p> 作者:劉安瀾 中金公司資產管理部多資產研究員</p>
<p> 崔海亮 中金公司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p>
<p> 8月22日,A股上漲,滬指突破3800點,再創10年新高。</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5/08/22/472f1c7466974273ba484f7092824f98.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滬指日K走勢圖</p>
<p> <strong>多重利好共振下的資產價值重估</strong></p>
<p> 2025年,全球資本配置正在悄悄發生轉變,美元走弱等不確定性推動資金從美國市場流向估值洼地,而中國因經濟韌性與產業紅利,成為外資增配的主要目的地之一。</p>
<p> 國內政策積極發力對資本市場形成雙重驅動。在“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持續發力下,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實現5.3%的GDP增速,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另一方面,央行通過降準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產業新動能加速壯大,AI硬件和大模型、機器人以及創新藥等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成為吸引外資的新磁極。</p>
<p> <strong>在這輪由“政策托底+科技突破”共同驅動的價值重估中,外資對中國資產的態度正從“可交易”轉向“可投資”,</strong>北向資金上半年凈流入超800億元,折射出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長期信心。</p>
<p> <strong>估值修復疊加資金回流,中國資產成為美元流動性外溢的價值洼地。</strong></p>
<p> 2025年伊始,美國經濟不確定性大幅上升,在歐洲加速財政刺激的背景下,美國經濟的相對優勢削弱,在美元走弱的驅動下,資金開始流向美國以外地區。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指出:“從估值角度看,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市場,中國股市相對發達市場的估值都有明顯折價”。從被動資金流向看,在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外資流入香港市場的資金最多,年初至今超過190億美元,凸顯外資機構對于中國相關資產價值重估的認可。</p>
<p> <strong>外部擾動下仍顯韌性的中國經濟</strong></p>
<p> 2025年上半年,雖然外部擾動不斷,但得益于消費與投資端的政策支持,疊加出口訂單的前置效應,中國經濟呈現出超預期的韌性。</p>
<p> 根據彭博社,在二季度GDP增速高于市場預期后,至少9家外資投行將中國2025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調升至4.8%-5.1%。2025年7月美國銀行的全球基金經理調查顯示,自貿易摩擦緩和后,海外機構對中國的增長預期連續4個月改善,表明在外部擔憂緩解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再次得到增強。</p>
<p> 出口的不確定性與尚未緩解的生產者價格壓力仍是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的主要擔憂。部分機構認為上半年較好的經濟數據或制約短期內出臺更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認為債務和人口結構的約束下,新的周期性需求刺激措施或較為有限,對需求復蘇的上行空間相對謹慎。</p>
<p> <strong>成長龍頭和高股息雙主線驅動的啞鈴策略</strong></p>
<p> 投資策略方面,港股因其機構占比高、投資者結構更成熟而成為外資配置中國相關資產的首要工具。此外,香港銀行間利率持續處于低位,且IPO儲備充足,有望繼續吸引全球資金流入,助推港股下半年表現。從行業維度上,外資更為青睞港股科技和消費板塊的結構性機會。</p>
<p> 外資機構認為中國成長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中國在科技研發上的競爭優勢,AI、高端制造和半導體等領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瑞銀等機構認為,中國企業在AI應用、創新藥等領域的商業化速度已超越歐美,形成全產業鏈閉環優勢。</p>
<p> 國際資本因“害怕錯過中國科技進步紅利(FOMO)”而加速增持,年初以來恒生科技指數掛鉤的ETF凈流入超過70億美元,帶動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超過20%。在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下,中國企業的毛利率有望顯著提升,將顯著改善現金流與盈利,并帶動人均消費增長。這使得外資對中國科技股的定位逐漸從“交易型”轉向“配置型”。</p>
<p> 雖然目前以地產代表的內需經濟仍在止跌回穩的過程中,外資機構普遍捕捉到以情緒消費為代表的新型消費結構性機會。Z世代主導的“情緒價值”消費模式崛起,潮玩、醫美、國風茶飲等賽道成為增長核心。從去年開始,國潮原創IP已經完成本土驗證,并快速向東南亞和歐美輸出。有美國資管公司認為中國IP蘊含的普世情感價值,使其有潛力能夠成為全球文化符號,有望在海外兌現更大潛力,并為公司帶來超預期增長。</p>
<p> A股市場因其估值低、資金結構好、潛在收益高,亦成為外資愿意積極配置的核心資產。</p>
<p> 從估值看,當前AH溢價水平處于歷史低位,從估值上A股相對H股有一定吸引力。從資金結構看,受益于國有資本機構護市托底效應,A股波動相對更低;且政策仍支持公募基金與國有險資持續流入股市。從收益維度看,A股市場容量更深,行業覆蓋更全面使其對經濟復蘇的捕捉更加充分;此外,當前股息率具備吸引力,相對國債收益率具有潛在利差優勢。今年以來國際資金加速向A股高股息行業流入,北向資金中,外資銀行和券商二季度增配最多的行業為大金融、有色金屬和醫藥;銀行因其股息率較高,成為外資增配的首選行業。</p>
<p> 多家外資機構認為,“啞鈴策略”是當前中國權益配置的重要視角:一端關注成長龍頭,一端聚焦高股息優質藍籌,以期在中國權益內部兼顧成長與收益雙重機會。</p>
<p> <strong>長期配置價值與風險并存:外資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定位</strong></p>
<p> 雖然地緣政治和盈利風險仍然存在,但外資總體對中國基本面信心回升,認為中國市場具有產業優勢集聚、高收益潛力、低估值的多重吸引力,并在今年明顯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p>
<p> <strong>在全球資金再配置的背景下,外資將中國市場視為美元寬松周期下的“優選項”,</strong>投資邏輯從短期交易轉向長期價值挖掘,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企穩向好,未來國內外投資者可以期待在中國市場獲取更多的投資收益。</p>
<p> 作者:劉安瀾 中金公司資產管理部多資產研究員</p>
<p> 崔海亮 中金公司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p>
“兩新”政策實施以來成效明顯
2025-08-24T00:50:47+08:00
2025-08-24T00:50:47+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88-2025-08-29-00-53-00
人民日報
178055071@qq.com
<p> 本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王觀)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推行一年多來,效果持續顯現。</p>
<p> 設備更新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全國企業采購機械設備類金額同比增長7.3%,其中,工業企業采購機械設備類金額同比增長9.8%;信息傳輸軟件業、科技服務業設備采購金額同比分別增長27.8%、28.3%;民營企業設備采購金額同比增長9.3%,設備更新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p>
<p> 以舊換新帶熱多元消費需求。傳統消費領域和智能消費領域活力持續釋放,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日用家電、視聽設備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4.5%和22.8%;家具、衛生潔具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0.1%、13.6%;服務型機器人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增長51.1%;全國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81.7%。</p>
<p>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兩新”政策疊加直接拉動全國零售業需求增長反作用于供給端,帶動制造業企業加力推進設備更新升級,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8%,經濟內循環更加順暢。</p>
<p> 本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王觀)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推行一年多來,效果持續顯現。</p>
<p> 設備更新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全國企業采購機械設備類金額同比增長7.3%,其中,工業企業采購機械設備類金額同比增長9.8%;信息傳輸軟件業、科技服務業設備采購金額同比分別增長27.8%、28.3%;民營企業設備采購金額同比增長9.3%,設備更新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p>
<p> 以舊換新帶熱多元消費需求。傳統消費領域和智能消費領域活力持續釋放,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日用家電、視聽設備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4.5%和22.8%;家具、衛生潔具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0.1%、13.6%;服務型機器人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增長51.1%;全國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81.7%。</p>
<p>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兩新”政策疊加直接拉動全國零售業需求增長反作用于供給端,帶動制造業企業加力推進設備更新升級,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8%,經濟內循環更加順暢。</p>
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2025-08-24T00:49:33+08:00
2025-08-24T00:49:33+08:00
http://www.laolxt.com/party-building/8186-2025-08-29-00-49-42
新華社
178055071@qq.com
<p><strong> 原標題: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strong></p>
<p><strong> 聽取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情況匯報 </strong></p>
<p><strong> 研究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strong></p>
<p><strong> 審議通過《“三北”工程總體規劃》 </strong></p>
<p><strong> 部署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strong></p>
<p><strong> </strong>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強8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情況匯報,研究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審議通過《“三北”工程總體規劃》,部署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穩投資、擴消費、促轉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要在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認真總結評估的基礎上,加強統籌協調,完善實施機制,更好發揮對擴大內需的推動作用。要嚴厲打擊騙補套補行為,確保補貼資金用到實處、見到實效。要進一步強化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創新消費投資場景,優化消費投資環境,綜合施策釋放內需潛力。</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是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內容。要增加體育產品供給,豐富體育賽事活動,推動體育用品升級,強化產業要素支撐,提升服務保障水平,培育體育產業增長點,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要激發體育消費需求,拓展體育消費場景,鼓勵各地舉辦體育消費活動,實施消費惠民舉措,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要更加注重調動市場力量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和消費規模擴大,提高體育經營主體活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鍥而不舍推進工程建設,切實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要加強規劃統籌銜接,更好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財稅、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要壓實各方后期管護責任,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做好工程建設后半篇文章。</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漁船安全生產涉及到廣大漁民、船東、船員等切身利益。要把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與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支持老舊漁船改造提升,加強漁港建設管理,提高漁民安全素養,用好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海洋漁船安全監管全鏈條加強、本質安全水平全要素提升。</p>
<p><strong> </strong>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p>
<p><strong> 原標題: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strong></p>
<p><strong> 聽取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情況匯報 </strong></p>
<p><strong> 研究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strong></p>
<p><strong> 審議通過《“三北”工程總體規劃》 </strong></p>
<p><strong> 部署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strong></p>
<p><strong> </strong>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強8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情況匯報,研究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審議通過《“三北”工程總體規劃》,部署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穩投資、擴消費、促轉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要在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認真總結評估的基礎上,加強統籌協調,完善實施機制,更好發揮對擴大內需的推動作用。要嚴厲打擊騙補套補行為,確保補貼資金用到實處、見到實效。要進一步強化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創新消費投資場景,優化消費投資環境,綜合施策釋放內需潛力。</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是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內容。要增加體育產品供給,豐富體育賽事活動,推動體育用品升級,強化產業要素支撐,提升服務保障水平,培育體育產業增長點,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要激發體育消費需求,拓展體育消費場景,鼓勵各地舉辦體育消費活動,實施消費惠民舉措,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要更加注重調動市場力量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和消費規模擴大,提高體育經營主體活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鍥而不舍推進工程建設,切實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要加強規劃統籌銜接,更好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財稅、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要壓實各方后期管護責任,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做好工程建設后半篇文章。</p>
<p><strong> </strong>會議指出,漁船安全生產涉及到廣大漁民、船東、船員等切身利益。要把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與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支持老舊漁船改造提升,加強漁港建設管理,提高漁民安全素養,用好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海洋漁船安全監管全鏈條加強、本質安全水平全要素提升。</p>
<p><strong> </strong>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p>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国产精品91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国内精品51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
尤物国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久久99精品久久久|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18|
人妖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23百花影院|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一区|
步兵精品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