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古冰川——中國最東端的海洋型現代冰川
達古冰川是中國最東端海洋型山岳冰川,目前有11條現代冰川,冰川總面積1.46km2,冰儲量0.0337km3,以冰斗冰川、懸谷冰川、冰斗-懸谷冰川為主,還發育有少量坡面冰川和冰斗山谷冰川。其中,正在發育的兩條懸冰川被稱為“嬰兒冰川”,這種冰川的出現或消失十分敏感地反映著區域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變化。
1號冰川(中國冰川編目為5K621G17)
屬冰斗冰川,冰川整體朝向東,平均長度400 m,平均寬度840 m,面積0.36 km2,冰川厚度5-35 m,是公園面積最大和可進入性最好的冰川。每年7-9月,冰川表層積雪融化,“冰川層理”清晰展露,形態優美,記載了第四紀以來全球氣候的交替變化。
2號冰川(中國冰川編目為5K621G11)
屬懸冰川,冰川整體朝向北西,平均長度800 m,平均寬度300 m,面積0.14 km2,冰川厚度15-23 m。它與1號冰川并列相連,并一直延伸到達古雪山的頂端,冰川層紋橫向舒展,朝霞晚彩映照下,綻放出“日照金山”的唯美光影。
3號冰川(中國冰川編目為5K621G10)
屬懸冰川,冰川整體朝向北西,平均長度500 m,平均寬度300 m,面積0.11 km2,冰川厚度10-16 m,如碩大的美玉隨意堆砌于山谷間,耀人眼目。
角峰和刃脊
冰蝕地貌的代表性地貌,是原山峰周圍冰斗相背發展形成的外觀形態。相鄰冰斗間殘留的刀刃狀山脊,稱為刃脊;孤立、峻峭的尖鋒即為角峰。
達古冰川角峰主要分布于海拔4 800-5 286 m的區域,其形態主要有尖棱狀、金字塔狀,一般高出冰斗50-100 m,通常刃脊與角峰相伴,形成眾多雪山的主峰。雙子角峰、刃脊;魚鰭狀刃脊、角峰;索道站角峰。
淚湖
為冰蝕湖,古冰川流動過程中對巖性較軟或破碎巖石進行挖蝕形成了冰蝕洼地,當冰川后退、冰蝕洼地前緣出口被冰磧物堵塞,便積水成湖。淚湖是1、2號冰川消融、退縮過程中形成的天然湖泊,猶如圣母晶瑩剔透的眼淚滴落在純凈雪山之巔。
東措日月海
園區最大的冰川湖泊,由兩個呈北東向展布豆莢狀湖泊相連而成,坐在索道纜車中,俯瞰著如翠玉鑲嵌在山間的湖光山色,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鯨背巖
公園內發育有10多條平行展布的鯨背巖群,平均高度約5米,其中最大的一條長約50多米,寬20余米。行在索道上,俯瞰這一“巨鯨”擱淺在雪山,極為壯觀。
變形石(冰磧礫石)
系巖漿巖脈侵入變質(砂、頁巖)中,經過構造擠壓變形后形成,它保留著巖石形成時擠壓變形的層間褶曲,同時還烙上了冰川運動摩擦、擠壓的擦痕和塑性變形彎曲的烙印。
洛格斯神山
洛格斯神山,藏語意為:群山守護神,海拔4 900 m,由三個金字塔形角峰組成,三個角峰呈一字形排列,如振翅欲飛雄鷹,巍峨壯麗。洛格斯神山的山頂猶如佛像,輪廓清晰,栩栩如生,是當地藏族人的朝圣之地,被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鴻運坡
位于達古河谷,由花崗巖礫石組成的古冰川漂礫堆積而成,呈帶狀展布,長度大于1 000 m,寬30-80 m。漂礫上生長著一種含有大量類胡蘿卜素的喬利橘色藻,導致漂礫呈橘色,顏色鮮艷,寓意吉祥,故被命名為“鴻運坡”。
小型褶皺
褶皺是巖石原來近于平直的層面變成曲面的表現。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擠壓而發生形變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達古地區地層受到區域構造影響制約,長期處于褶皺變質階段,多形成小型褶曲,且扭曲變形強烈,多呈“S”狀。
冰川擦痕
冰川運動過程中,冰川搬運物相互摩擦或與冰床及其兩側基巖摩擦形成冰川擦痕。區內冰川擦痕主要分布于各處冰溜面上和冰川“U”型谷谷口狹窄陡立的兩側基巖壁上。
迎賓仙景
鈣化灘長約120 m,寬40-55 m,面積近7 000 m2,厚度35-65 cm,臺地上生長稀疏灌木,兩側生長大量苔蘚,宛如天然盆景。懸崖峭壁掛古藤,深壑密林翠松柏。泉華苔蘚云滾霧騰,青山飛泉龍嘯山吟。冰川厚度10-16 m,如碩大的美玉隨意堆砌于山谷間,耀人眼目。
迎賓飛瀑
位于迎賓鈣華臺上,高60 m,寬近百米,是卡龍溝最大的瀑布。迎賓飛瀑水流或以面狀匯集,或以珠簾玉碎的線狀形態展布,仿佛用一條條迎賓哈達,歡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
金沙灘
由鈣華沉積物形成的鈣華灘,長162 m,寬約158 m。泥黃色的沉積物在灘面上成層堆積,陽光照射時鈣化結晶體泛著點點金光,仿佛一片金色的沙灘,故名“金沙灘”。
珍珠飛瀑
位于彩毯坡鈣華臺形成的跌水陡崖上,陡崖高約5 m、寬13 m,瀑布呈線狀;鈣華臺上翠綠色、黃綠色、鵝黃色的青苔叢生,猶如一條美麗的彩毯,水自頂端直瀉而下,似串串珍珠懸掛于彩毯之上。可謂是:清泉跌撞崖面,飛玉濺珠玉盤。
彩池盆景
天然鈣華池群,呈臺階狀,似層層梯田。池水中生長著綠藻、苔蘚、灌木和高山柳等植物,如一個不加修飾的巨型天然盆景,粗狂不失柔美。
龍鱗坡
長坡寬約44 m,長53 m,下部臺地前緣寬約67 m,長71 m,在陽光的照射下,黃色鈣華沉積物如片片龍鱗,長坡若隱藏在山林里的金色巨龍,氣勢恢宏。
松蘿彩池
鈣華池分布密集,大小不一,大的面積20 m2,小的面積不足1 m2,總面積約800 m2,是卡龍溝鈣化池群核心所在。
天然盆景
植物繁茂,夏季秋初,草海青綠,姹紫嫣紅,深秋則紅黃綠交相輝映,斑斕多姿。隨處可見狀如海綿的青苔彩毯,幔幃般高懸樹枝的綠色松蘿堪為奇絕,天然盆景可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生物彩池
彩池群由30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小池組成。鈣華池呈階梯狀分布,共11層,單個面積1-52 m2,邊石壩高10-50 cm,池內多生長有藻類和苔蘚類植物,大量綠藻類和苔蘚類植物,把池水渲染成淺綠色,陽光透過層層密林,投射在這些池群中,光影搖曳中,色彩斑駁,層次感極為突出。
鈣華長坡
為卡龍溝最長的鈣華長坡,長度約83 m,寬29 m,坡度30°,松樹和灌叢生長其間,流水沿著長長的鈣華坡潺緩流淌,陽光照射下坡面泛著點點金色,若金色游龍穿林而出。
高山石林、峰林
峰林位于卡龍溝園區北東緣原始森林的邊緣,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區域。峰林相對高差50-150米,石林位于峰林之下,高3-30米,形態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