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聲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多聲部民間歌曲,指一對或一組歌手同時唱出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的民歌,有人稱其為“二聲部民歌”“復音民歌”。
達古冰川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是藏族與羌族的聚居地,這里擁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多聲部民歌常常在在一些祭祀禮儀、節日歌舞及民間歌會活動中傳唱。 2008年6月7日,羌族多聲部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藏羌人民注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才能讓我們欣賞到這樣璀璨的文化。
鍋莊——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群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 黑水藏民族創造的獨特民族地域文化,異彩分成,古歌傳唱、古舞奔放...,黑水鍋莊歌曲優美,舞姿動人,圍繞說黑水、唱黑水、跳黑水三步曲,弘揚黑水民兵精神,深入挖掘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藝術,著力提升旅游文化內涵。
“卡斯達溫”意為鎧甲舞,也稱為出征舞,是古代戰爭時期,出征勇士在出征前所跳的民間祭祀舞。舞者頭戴插有牛尾的圓形帽,身穿牛皮制成的“卡斯達”甲衣,手持長刀、戈矛、火藥槍等兵器,在寨內邊歌邊舞,出寨后,圍圈而舞。
卡斯達溫舞蹈氣勢雄壯,規模宏大,體現出黑水藏民族豪放粗獷、驍勇善戰的民族氣節,歷史地再現了遠古大地上,在土司制度統治下部落民族頑強不息的生存信念。 父老鄉親提著咂酒一程又一程相送出征勇士們,一邊敬酒一邊唱歌一邊跳,歌聲時而委婉抒情,表現出難舍難分之情;歌聲時而高亢激昂,激勵親人英勇奮戰;歌聲時而親切尤如微波蕩漾,盼望勇士們凱旋歸來。遠古時代,若一個村寨同時有8位百歲老人健在,村里人就要身著卡斯達甲衣為壽星們舞上三天三夜。這種習俗又叫“活人追悼會”。這種甲衣現在已不多見了,已成為了稀有的文物了。
上達古藏寨位于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境內。上達古藏寨群山環繞、雪峰擁抱的古老藏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歷史悠久。 上達古藏寨不僅民風淳樸厚重,也記載了滿滿的紅色文化,勤勞善良的安多藏族演繹的原生態安多藏族風情,和紅色文化風情組合成了最獨特的民族文化。
上達古藏寨是紅色革命的見證地,1935年至1936年,紅軍長征在阿壩州境內停留達16個月之久,創建了各級蘇維埃政府和少數民族革命政權,確定了紅軍背上抗日等關系中國革命命運的重大戰略方針。 安多藏族普遍高大,體形豐滿,男女都比較漂亮,熱情大方的安多藏族,喜歡唱歌跳舞因而民族風情濃郁,譜寫純凈的原生態安多藏族風情。
達古冰川里都是原生態的安多藏族風情,整個村寨色澤古樸,錯落有致。下達古藏寨位于紅軍湖附近,那飄飛的經幡,仿佛也是那場紅軍長征的見證者。
相傳達古人驍勇善戰,一旦戰斗勝利,便將紅色經幡插上房頂,鼓舞士氣。當年紅軍三進三出黑水,藏族同胞祈盼紅軍的勝利,也在藏樓上遍插紅色經幡。由此紅色經幡在達古藏寨有了特殊的含義。 沒有污染的達古冰川,孕育出一個個淳樸的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將生活過成了詩。能歌善舞更是達古人民的特長,沒有矯揉造作,有的是如大自然那般清透的純粹。
中達古藏寨緊挨澤娜措,背靠大山,給人以一種安全。淳樸的藏族阿媽面帶著笑容,臉上雖有歲月的痕跡,而那雙清澈的眼睛卻包含溫柔。
雪山圣水孕育了達古藏寨的萬物生靈。藏寨四周林木蒼翠,房前房后插滿了各色經幡,迎風飄揚,加上藏寨本身設計巧妙,施以彩繪,又用飾以野豬頭、奇石、蓮花臺等圖騰,它的古樸滄桑,它的濃郁的佛教氣氛,真是一副絕美的民俗風景畫卷。 生活在這里的人,想必是快樂無拘無束的吧,自然的清新,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無盡喜悅。遠山懷抱,鳥語花香,享受寧靜世界里的一抹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