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爾康有座碉樓,叫卓克基土司官寨。它是一座建筑式樣和風格在藏區及其普及的碉樓,甚至是朽不可雕的廢墟,因其別樣的文化風骨和厚重的歷史印記而浮出水面,并鮮活起來。
卓克基在乾隆十五年以前為酋長制,后因酋長格山朋的次子良爾吉桑吉粟隨征朝廷平定金川立功,封為“長官司”,發給印信號紙,與馬爾康黨壩、松崗、梭磨一起受封土司,所以馬爾康又有“四土”之說。
現存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918年,1936年毀于大火,1938年由末代土司索觀瀛在原址上進行重建。索觀瀛自幼精明好學,熟讀四書五經,接受漢文化影響較大,使得卓克基土司官寨具有交融的藏漢文化技術,整棟建筑為穿斗式結構,未用一釘一鉚,堪稱奇跡。


現在,修茸一新的卓克基土司官寨融土司文化、嘉絨文化、紅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第一層樓為嘉絨農耕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農、林、牧產品、手工作坊展示區。第二層樓東西北三面為紅色文化展示區;南面為原土司接待漢族官商、客旅的場所,現在為游客休息廳。第三層樓主要展示了土司及其家眷的工作和生活。第四層樓東西南面展示了嘉絨服飾文化、藏戲文化、藏醫藏藥、藏式手工藝精品、文物珍品、旅游產品及攝影、美術、根雕、奇石作品等;北面則恢復了大經堂,經堂外有挑出墻外的轉經回廊。第五層樓為藏傳佛教六大教派的經堂及著名的立體壇城。這樣一層層將粗糙混雜的歷史文化梳理了一遍,傾向于歷史體驗性和文化傳承性,讓人感受鮮活,記憶深刻,而且更顯出它們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