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藺花燈節期間精彩的燒火龍表演

古藺花燈的燈班巡游
11月14日,瀘州市古藺縣永樂鎮紅軍杯醬酒園區人山人海。伴隨著激昂的音樂旋律,兩條金黃色長龍“翩翩起舞”,四川古藺首屆花燈文化藝術節拉開帷幕。永樂花燈班、古藺鎮花燈班、姚家花燈班、奢香傳奇花燈班等來自不同鄉鎮的8支花燈燈班逐個登臺獻藝,將獨具地方特色的花燈表演展示給到場的2000余名觀眾。
源于唐朝
古藺花燈有近千年歷史
古藺花燈中,以永樂鎮的花燈表演燈班最為繁多,花燈歌曲《燈鬧永樂》唱出了作為每年春節和元宵節的傳統節目,永樂花燈在當地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食糧地位。古藺花燈是自唐朝以來盛行于古藺縣境內的一種民間歌舞,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花燈小品《醉花燈》則是以說唱的形式,將廣為流傳的花燈故事呈現給觀眾。
開幕式前一天,各花燈燈班還在古藺縣城進行了巡游活動。當晚,起燈儀式和民間藝術火龍燈表演亦吸引了眾多群眾到場圍觀。
此次活動為期3天,開幕式后,依托永樂鎮千畝柚子、千畝椪柑、萬畝甜橙、醬酒園區、環境生態等資源優勢,還有鮮果采摘活動,“百姓大舞臺”歌手大賽、垂釣比賽、原生態花燈展演、農特產品和酒業展銷活動等,為游客提供休閑娛樂“活動套餐”。
古藺花燈是四川省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專家譽為南方的“二人轉”。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表演為主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古藺花燈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鬧、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花燈表演者主要是一男(唐二)一女(幺妹),幺妹由男子扮演,民間稱為“童子扮幺妹”。另外還有一詼諧的丑角,謂之“打岔老者”,在節目中穿插逗趣,其表演活潑生動,處處盡顯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
后繼有人
古藺花燈進中小學課堂
“古藺花燈與國內的其他花燈不同,動作幅度較小,集中體現了古藺縣的傳統農耕文化,對促進民族融合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古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有德說,目前,國內僅有重慶秀山花燈和古藺花燈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遺。
“通過不斷收集、整理、創新,目前古藺縣已打造出了一大批本土原創的古藺花燈精品節目,曾上過央視的節目,便是古藺縣的原創節目。”王有德告訴記者,2013年,古藺縣已選出5位古藺花燈傳承人,并分別給予8000元的財政補助,鼓勵他們傳承好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
今年初,作為教材的《古藺花燈》,已走進當地6所中小學課堂。古藺縣將在著力搜集古藺花燈民間資料、音樂旋律的基礎上,通過全面選取代表性傳承人、發展古藺花燈傳習所、推動古藺花燈進校園等方式全力培養古藺花燈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