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破景區內外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推動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構建新型旅游發展格局——這是1月份舉行的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的工作重心。在2月26日舉行的全國旅游規劃發展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再一次提出:“十三五”期間,為從根本上解決旅游業發展問題,我國旅游業發展將向“全民+全域”模式轉變。
一時之間,“全域旅游”成為了“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熱門話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就提出要推動四川藏區、彝區全域旅游發展;四川省旅游景區管理協會近日也提出,四川旅游景區新規劃要走全域路線,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轉變,從旅游企業單打獨斗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在景區規劃上也要將景區和城市相融合,為發展全域旅游做好鋪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現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延長旅游景區產業鏈,實現旅游監管全覆蓋,推動我省全域旅游發展。
日前,國家旅游局印發《關于公布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的通知》中,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的262個市、縣,我省共11個市(州)、縣上榜,包括樂山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成都都江堰市、溫江區、邛崍市,廣元市劍閣縣、青川縣,雅安市寶興縣、石棉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仔細分析這11家上榜名單,樂山、甘孜和阿壩3個市(州)早在幾年前就在嘗試打破“景點旅游”的模式,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而其余8個區(市)縣也以發展旅游業為“頭等大事”,在旅游的指揮棒下發展其他產業。
記者從省旅游局了解到,這11家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原則上擁有2-3年時間從“海選”晉級為真正的“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那么,要正式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國家旅游局在《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旅發[2015]182號)中,提出6項主要考核標準:旅游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旅游從業人數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達到本地常住人口數量10倍以上;當地農民年純收入20%以上來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稅收占地方財政稅收10%左右;區域內有明確的主打產品,豐富度高、覆蓋度廣。
對于成功創建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單位,國家旅游局等將給予支持,這些單位將優先納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內投資支持對象,優先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納入旅游投資優選項目名錄,優先支持A級景區等國家重點旅游品牌創建。記者從省旅游局了解到,我省對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相關政策、規劃還在制定中,將于近期召開專門的會議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