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黃龍-攝影-楊友利
黃龍景區,以其規模宏大的露天鈣華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享譽全球。
近年來,黃龍風景名勝區為了給游客營造“藍天白云、森林茂密、彩池清澈見底、生物多元化發展”的自然環境,牢固樹立保護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景區采取加大投入、注重保護、合理開發、完善機制、加強監測、有序利用等多項舉措,讓景區天更藍、山更綠、環境更美好。
雨中黃龍-攝影-楊友利
堅持人與生態自然和諧共生
黃龍自然保護區擁有中國東部亞熱帶山區和西部青藏高原之間過渡帶原生植物的廣泛多樣性。通過野外調查,種子植物74科,占全國科數的22.6% ;209屬,占全國屬數的7.3% ;474種,占全國種數的1.9%。黃龍珍稀瀕危動物非常豐富,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豹和云豹5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II級保護動物有獼猴、豺、黑熊、兔猻、林麝等17種,I、II級保護動物之和占黃龍有分布野生動物的40.9%。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黃龍景區堅持人與生態、自然的和諧共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2017年,在交通方面,雪山梁隧道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從川主寺到黃龍的距離;在景區改建工作方面,五彩池環形棧道的改建著力解決游客進入景區“最后一公里”和游客旺季“看不到、看不好、看不滿意的問題,進一步加強黃龍溝水源涵養地、鈣華景觀、水循環系統等景區核心要素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在景區基礎設施方面,推進了對景區廁所生物技術改造,讓游客“方便”更方便,目前正在試點中。
黃龍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黃龍,突出抓好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積極貢獻。”
黃龍高山蘭花-攝影-楊友利
實現封閉式保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黃龍景區始終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黃龍景區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黃龍景區對水源灘流、動植物、地質研究是黃龍的重要項目之一。據了解,2017年,黃龍景區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化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及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著手實施鈣華溶洞及地質結構無損探測、智能監控系統研究、黃龍溝重要景點數字化建設等重大科研項目,實現對區內鈣華體和水資源的時時監測和相關數據的精準分析,建立更為專業的資源信息數據庫,從而進一步提高景區科學化保護水平。
據悉,黃龍景區一直致力于生態保護建設,自2001年伊始,全面實行封封山育林,開創景區封閉式保育先河,讓景區鈣華彩池,原始森林,動植物得到有效修養。黃龍鈣華景觀的脆弱性決定封山保育的必要性,每年的封山保育對于緩解景區資源旺季接待壓力,有效保護景區鈣化資源及森林植被具有重大意義。多年的生態保護,冬季的封閉式保育成就了今天黃龍精品旅游的招牌,真正的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奏響了黃龍綠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牟尼溝景區扎嘎瀑布 攝影 楊友利
緩解接待壓力 大力推介牟尼溝景區冬游
牟尼溝景區長期以來成為黃龍景區的強有力的支撐和后盾,隨著游人消費欲望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單一的旅游目的地已不再是“一枝獨秀”的珍品,百花爭艷才能相得益彰,因此牟尼溝的旅游也在這種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尤其是冬季更成為九環旅游線路的佼佼者,游客在享受到“天宇飛銀瀑”魅力的同時也能充分體會到“水中幻奇花”的神奇,更能充分感受到濃郁的民俗風情,最讓游客們難忘的是遠離城市喧囂后的那份靜怡和安寧,讓您的身體得到真正的放松,心靈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