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成都要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現代文明,讓天府文化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
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天府文化”新時代風采,塑造成都個性化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意義重大而深遠。在市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加強天府文化建設展開熱議,積極建言獻策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讓人文成都別樣精彩。
市人大代表陳英:
壯大文化創意產業 讓文化、旅游插上科技的翅膀
成都東郊這片區域是曾經的工業老基地、現在的宜居新福地、未來的國際旅游目的地,這里經歷了“從輝煌發展到轉型崛起”兩個發展階段:1953年開始,經過“一五”時期、“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后共40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東郊工業區2000人以上工業企業達160多家、從業人員15萬人。
在市人大代表、成華區統計局局長陳英看來,這里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芳華”,這片熱土留下了“工匠精神”和無限榮光,也造就了成華區擁有最豐厚的工業文明底蘊,有價值的工業遺跡14處、占全市50%,東郊記憶每年入園游客達500萬人次、累計接待入園游客超過3000萬人次,成為讓全球朋友認識成都和成華、讓天府文化通向世界的“新窗口”。不僅如此,成華區還擁有獨具魅力的“文化價值”。全球獨一無二的熊貓都市樂園,來蓉的外國游客中,70%以上都要去大熊貓基地,大熊貓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
全面加強天府文化建設,讓人文成都別樣精彩。在壯大文化創意產業方面,陳英表示,充分挖掘利用八里莊片區老舊廠房、倉庫等工業遺址資源,整體規劃建設機車1951創智天地、錦電1954創意大院、禾創1956影視聚落等主題聚落,將老舊廠房打造成創意工坊,在沒有增加建筑密度和開發強度的同時,提供利于創新創意的大型空間,打造更多諸如“東郊記憶”的文化地標。目前,已吸引了完美世界等20多個文創項目,正加快建設一批影視、動漫、戲劇、音樂等產業基地。如果說,在成都,寬窄巷子“最文化”,太古里“最時尚”,那么東郊文創集聚區可以說“最娛樂”。
這些都是“文旅成華”的縮影。“當文化、旅游插上科技的翅膀,將變得更可感知、更可觸摸、更可體驗。”她說。
市人大代表李清泉:
全力建設成都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 助推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如何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讓人文成都別樣精彩,壯大文化創意產業是其中重要一環。對此,市人大代表、邛窯大師工作站及國際交流中心執行主持李清泉感觸頗深,“結合邛崍實際,成都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的建設將進一步助推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據介紹,成都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分兩期實施,依托邛窯遺址,首期重點打造集文博會展、文創工坊、文創酒店、文創街區為一體的市民文化公園和文博文創產業示范區。項目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完善文創街區等城市功能配套,建成高標準的市民文化公園和文博文創產業示范區,打造天府文化新名片、西部文創中心新高地、世界文化名城新支撐。
談及自身工作,李清泉表示,將繼續組織國際范的藝術家駐留創作的候鳥計劃、舉辦成都國際青年陶藝雙年展的邛窯傳播計劃、舉辦國際陶藝雙年論壇的學術品牌計劃,建校、企、社團實踐基地及各類活動的社會推廣計劃。要提高對外交流合作水平,發展更多的國際交流合作,擴大成都“朋友圈”,讓邛窯“土玩意兒”更具國際范,“同時,我們要建好文創產品研發中心,搞好政產學研用研發中心協同創新、辦好創·咖啡的雙創活動、壯大文化創意產業。”
據李清泉介紹,園區還有散花書院、十方書院、十方講堂等,“我們將為實現全面閱讀、建設書香成都的繁榮公共文化事業而努力。”此外,園區還引進了20多位非遺人、工藝大師、人文名人,“力爭能在‘天府文化周’‘非遺節’‘雙創周’‘創交會’等板塊施展拳腳。”
成都獨特的地理自然條件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浸潤,孕育了具有鮮明特征的城市歷史文脈。成都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果顯著。談及如何更好地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李清泉表示,要在手工業考古中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活態傳承、活化保護。”
市人大代表吳萍:
打造汽車文化 提升“成都造”品牌影響力
“當前,成都正在全力打造天府文化,我認為可以將成都創造這個汽車品牌文化元素融入。”作為來自汽車產業的人大代表,吳萍長期關注汽車產業的文化建設。在她看來,在成都龍泉驛區打造汽車文化,過去有歷史,現在有故事,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
“過去有歷史,是龍泉驛區將汽車文化融入天府文化的先天優勢。”吳萍告訴記者,在她看來,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就反映了古人樸素的造車情懷。同時,龍泉驛區更有著千年古驛道的歷史文化等待挖掘,比如交通工具的變遷等。
“現在的龍泉驛區,也有著很多故事。”吳萍說,現在的這片區域聚集了近十萬的產業大軍,從整車到零部件,各大汽車品牌入駐,每一個重大決策都可能來自一個不經意的故事,這些故事脈絡,反映出的是整個汽車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軌跡。“保留這些精彩瞬間,留住創業故事,可以說彌足珍貴。”
如何將汽車文化元素融入天府文化?在吳萍看來,可以在融入的過程中,新建汽車博物館、汽車公園等,開發互動式旅游元素,嘗試在經開區做一些工業旅游等等,讓市民切實感受到汽車工藝之美、工匠之美。“汽車文化的打造,可以讓企業產業工人有很強的產業歸宿感,讓他們用一種情懷在生產汽車。”吳萍說道,更重要的是,將汽車文化融入天府文化,這種概念營造,本身就將對汽車產業發展產生極大助力,提升成都造汽車的品牌影響力。
作為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綜合管理科經理,吳萍還帶來了公司的最新發展方向。“2017年,一汽大眾全年生產整車198萬臺,成都公司產量達到了67萬臺,占到了一汽大眾三分之一的產量。”據吳萍介紹,今年一汽大眾成都公司將面臨邊生產、邊改造、邊建設的調整,蹲下來是為了跳得更高,雖然全年生產計劃58萬臺產量,但將對現有車型進行改造,更重要的是新品牌的建設也將在今年全面開啟。2019年成都分公司將有4款新產品下線。隨著新產品量產,成都分公司產能將釋放到80萬到100萬臺,其中更有新能源汽車的考慮。
市政協委員蔣蔚煒:
讓大家因為音樂來到成都體驗天府文化
圍繞全面加強天府文化建設,市政協委員、成都文旅集團總經理蔣蔚煒提出了打造時尚影視產業、建設國際音樂之都兩方面的建議。
“第一是打造時尚影視產業。借助‘一帶一路’的背景,我們可以建一個‘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城際的影視聯盟,打造特色的影視區,結合網絡視聽,線上線下融合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顯示等新技術、新模式,跨界孵化我們的國際電影節,打造出全新的時尚影視產業。”他談道。
其次,是要建設國際音樂之都,這也是我們“三城三都”的重要內容。對此,也形成了幾點具體建議。“一是舉辦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品質的音樂賽事活動,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讓成都元素的音樂符號能夠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二是加強與川音的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組建音樂產業的專業研究機構,跨界整合關于音樂的人才、研發、原創、金融,包括器材、版權、銷售等全產業鏈的要素。三是繪制成都全新的音樂地圖,能把成都音樂旅游的綜合體和音樂旅游的目的地打造好,讓大家是因為音樂來到成都,從而來體驗成都的天府文化。”
他說,還可以精心研發打造熊貓主題音樂劇,讓生活美學浸潤到城市的音樂空間。同時,還可以組建音樂產業引導發展基金,建立音樂版權產權交易中心,推動音樂資產的證券化。此外,還可以打造出特色化、差異化的音樂小鎮,避免無序競爭、同質化競爭,將音樂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入到特色小鎮里、天府綠道里、田園綜合體里。
市政協委員唐嵐:
以天府文化為內涵打造國際時尚之都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首次提出發展天府文化,讓天府文化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市政協委員、成都中澤時尚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唐嵐認為,應以天府文化為核心內涵動力,打造“中國人文時尚第一城”的城市品牌。
“樂觀包容、極具創造力和城市活力的天府文化,造就成都無與倫比的天然城市人文時尚氣質。”唐嵐表示,可以說成都除了有令人震撼的時尚顏值封面,相比其他城市,還有著深厚的人文時尚內涵。從古至今,成都造就了其獨特的文化氛圍,有物質基礎、有時間沉淀、有生活追求,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的天府文化特質。
唐嵐認為,從城市品牌塑造和傳播的角度來講,相比北京和上海,成都本身就具有無可比擬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天府人文氣質,有足夠的底氣采用“中國人文時尚第一城”來塑造、表達和傳播成都的城市整體品牌形象。
“只有當具有國際視野的時尚創意融入本地的人文和生活,煥發出新的市場動能,才具有生命力和傳播力,天府人文生活保持的強大競爭優勢才能讓人感受到新的活力。”唐嵐建議,國際化視野下,成都著力打造國際時尚之都,城市人文內涵需要有新的城市品牌制高點、城市想象力、突破點。
市政協委員徐世紅:
拓展對外文化交流 讓天府文化“走出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要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全面加強天府文化建設。”市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徐世紅建議,成立天府文化宣講團,也讓天府文化宣傳走出成都、走出中國,積極吸引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文化組織或區域性機構入駐,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加快建設歐亞文化交往中心。
徐世紅認為,雖然對天府文化的挖掘初步完成,但對于天府文化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梳理。雖然已劃定天府文化片區,但部分文化遺址管理缺失,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不利于游客參觀了解。此外,天府文化景點和地標的語言外文翻譯,還不夠規范,還沒有充分利用地區或者國際經濟交流的眾多機會進行天府文化宣傳。
在徐世紅看來,天府文化歷史悠久,具有很多區域性和民族性特色,是中華文化中璀璨的星辰之一。大力推進天府文化宣傳既可以提升成都的認同感,也可以為豐富中華文化建設貢獻地區特色,提升成都文化軟實力。然而,天府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還需要對天府文化進行大力宣傳,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雙向方式進行文化的交流。她認為,通過對天府文化宣傳工作的精心規劃和細致安排,可以提升天府文化傳播的規范性和時效性。
為此,她建議,組織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專業力量,加快對天府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申報。成立市、縣(區)、街道各級天府文化宣講團,既讓天府文化宣傳與市民生活結合起來,也讓天府文化宣傳走出成都、走出中國。加強對已有文化片區、歷史遺址、傳統技術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保證文化景點的正常開放。規范建設中的文化景點和文化地標的文字表述,特別是外文的翻譯,保證其與國家統一的規范要求一致。對已經完成的文化景點和地標進行排查和修訂,保證其與國家統一的規范要求一致。在成都歐亞文化交流中心建設中開辟天府文化宣傳專區,以文獻、影視、宣講等多種方式保證天府文化的宣傳。
市政協委員彭小利:
將天府文化論壇 作為成都特色文化品牌持續舉辦
市政協委員萬利傳媒董事長、四川蒙牛優品乳業公司執行董事彭小利表示,成都是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去年天府文化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成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強了信心和決心,也為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增加了重要籌碼。
“一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播下了希望的火種。”因此,彭小利建議將天府文化論壇作為成都市的一大特色文化品牌持續舉辦,用心打造,通過論壇凝聚文化智慧,整合文化資源,吸引文化人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形成文化品牌的長效論壇機制才是重中之重。通過舉辦天府文化論壇,對于破解全市乃至全省文化產業發展之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彭小利表示,天府文化論壇是全市乃至全省承載和弘揚天府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世界感知天府文化,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要將天府文化論壇規格提高,覆蓋面加大,影響力增強,聚焦度做深,成為天府文化建設弘揚傳承的橋頭堡、新陣地。”彭小利說,要以歷史文化內容豐富的天府文化內涵,以獨特的天府之心的地理文化根脈守住天府文化靈魂,成為彰顯天府文化的旗幟,提升市民精神的標桿,激發全市文化創造力的動力之源,為加快建設全國重要文創中心助力。
彭小利表示, 通過天府文化論壇,可以將天府文化融入產業,以文化+模式與成都其他產業融合構建新的、獨有的產業競爭力,讓一批新“成都智造”“天府創意”從成都走出去,也讓一批海內外優勢文化資源從世界以天府文化論壇為平臺融入成都轉化為產業,形成獨特的天府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