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上的神徽,方向明繪,本次繪圖展展出
三星堆銅立人像線描圖,羅澤云繪,本次繪圖展展出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9日訊(記者戴璐嶺)今年以來,三星堆新發現、古蜀文明遺址聯合申遺頻頻登上熱搜,“火出圈”的文物考古還有哪些“幕后花絮”?7月10日,“妙筆生花——考古繪圖展”將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著眼于考古研究中較為“冷門”的工作——考古繪圖,展出繪圖作品約70余件(組)。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通過通俗的圖文、實物和互動展項,使觀眾了解考古繪圖的常識、技法和意義。而這種形式,在國內尚屬首次。
1921年,因仰韶遺址發掘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第一個依靠現代考古學技術、方法和理論確立的中國史前文化,在萬眾矚目中,開啟了以科學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國古史的歷程。轉眼中國考古已走過百年,此次展覽以繪圖作品向百年考古豐碩成果致敬,也向考古人堅守初心,數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致意。
展覽現場
出土文物的唯一“標準照”
考古繪圖,即考古工作者通過實地勘測、細心觀察,同時借助專業工具,使用繪圖技法,詳實記錄遺址面貌、文物器形、大小、紋飾、相對位置等原始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與照相、文字資料一起,代替文物說話。
精準和直觀,是對考古繪圖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它區別于拍照和文字資料的最大優勢。一般來說,一處遺址的整體結構、內部情況難以通過拍照直觀呈現,出土文物也可能因為刻痕細微、銹蝕、埋藏環境等因素導致紋飾不清晰,而這些正是考古研究中判斷文物年代、分析文化源流的關鍵信息!因此,考古繪圖便應運而生,它用簡明但精確的線條提取遺跡和文物的“身份密碼”,供更多學者開展學術研究。這些繪圖也將和文字一起,裝訂成文物的“個人檔案”。
對于普通游客來說,如果沒有文物線圖的繪制,就可能錯失展品的“高光時刻”。例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的一件肩扛象牙紋玉璋,乍一看,平平無奇。然而展柜上的線描圖,則提醒觀眾注意玉璋上的圖案——古蜀人扛著象牙祭祀場景。古蜀的世界,一下子近在眼前。
考古繪圖大神首次集結
此次展覽首次集結方向明、羅澤云和盧引科等三位考古繪圖大神的作品,精選良渚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和四川其他時期重要文物的線描圖進行展示。其中,良渚遺址以其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而聞名海內外。被世人熟知的“琮王”上刻有8組精致的神人獸面圖案——神人佩戴“介”字形冠帽,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位于獸面大眼斜上側,每組神像大小僅3厘米x4厘米。而將這些細節全部描摹下來的,就是被稱為“浙江考古線繪第一人”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繪圖展中,一幅曾在《國家寶藏》中亮相,清晰展示良渚先民信仰和技藝的神人獸面圖案,將在現場為觀眾帶來近距離的視覺沖擊。
從業近30年、繪制過5萬多件文物標本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業考古繪圖師羅澤云,幾乎畫遍了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對青銅神樹、銅立人、銅神壇等文物上每一道刻痕都爛熟于心。他筆下的這些重磅文物的線圖將首次集中展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席考古繪圖師盧引科,從業近40年,為數十部考古報告、精品圖集、專刊繪制約萬余幅插圖。此次展覽展出他所繪制的金沙遺址和四川其他時期文物繪圖以及再創作成果——在詳實的考古資料基礎上,運用輔以嫻熟的繪圖技術,復原遺跡最初的樣子,堪稱“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全民參與的考古科普展
此外,本次展覽也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繼“霸:迷失千年的古國”“九連墩的故事——湖北九連墩楚墓精品文物特展”“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發現•中山國”之后的又一個暑期考古科普展。同時,如何用線條還原文物“本來樣貌”?考古繪圖會用到哪些工具?這些問題都將在展覽中一一解答。
據介紹,展覽開展前,金沙遺址博物館還專門面向社會征集兒童創作的金沙主題繪圖作品共計50余幅,與考古繪圖師的作品共同在金沙遺跡館展出。在三千年前考古遺址旁,一邊是大師用作品講述考古繪圖的專業和心血;另一邊則是孩子們的童真和無限想象力,而二者的對話,正是此次考古科普展的意義所在。
展覽期間,金沙遺址博物館還將舉辦“考古繪圖師成長記”暑期活動,內容包括看展覽、上拓展課、學繪考古圖等,同時邀請考古學家、考古繪圖師等專家來開展導覽和講座活動,讓公眾體驗考古的魅力。
(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