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全景。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夾江東風堰。楊曉川攝
嘉陽小火車。
樂山金口河大瓦山。
九月嘉州秋意濃。9月3日,第八屆四川國際旅游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四川旅博會”)在樂山開幕,樂山進入“旅博時間”。
八年砥礪奮進,八載春華秋實。作為全省唯一的旅游專業展會,四川旅博會自2014年以來連續成功舉辦七屆,已成長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旅游專業品牌展會,是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重要載體。
形勝嘉州,文旅興焉。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省委、省政府賦予樂山的使命。樂山扛起使命擔當,不斷提升旅博會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堅持把辦好四川旅博會作為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全省文旅經濟和會展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輻射帶動全省文旅市場快速恢復,助推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
□晉釗(圖片除署名外由樂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扛起重任
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創新先行
“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云游。”千年前,嘉州山水令大文豪蘇東坡傾心。古往今來,山水風流,是樂山引以為傲的本底。
樂山之“樂”,既在霽月之時、山水之間,在人間煙火之妙,更在敢為人先、領先發展。
今年7月,樂山市委作出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創新區塊的戰略決策。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順應時代潮流和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樂山堅定扛起旅游行業創新發展先行者和實踐者的重任。
新在理念。樂山提出,要牢固樹立以游客為中心的理念,把握市場消費需求變化,對標先進,苦練內功,加快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奮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此為起點,樂山文旅產業在服務理念、發展載體、發展格局上有了全新的延伸。
今年“五一”小長假,樂山開啟了“寵游客模式”。先進的服務理念,周到的安排,讓樂山成為全國網紅城市——樂山強力推行保安全、保暢通、保服務的“三保”措施;率先推行“無預約、不旅游”舉措,實行分時游覽。僅5月1日,樂山大佛共接待游客3.4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27%。
與此同時,樂山借助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的契機,持續抓項目、育品牌、促改革,打出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組合拳。
堅持項目投資拉動。樂山全力推動大佛景區提質、高橋國際生態養老度假、大渡河方舟旅游度假區等56個文旅重點項目建設,1至7月完成投資113.12億元、投資進度超六成。“這些項目涉及景區提質、康養旅游、文化創意、基礎設施、交旅項目等。”樂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項目落地實施,必將推動樂山文旅融合、擴容提質、景城一體、全域旅游大發展。
堅持從需求側發力。培育以研學旅游、康養旅游、數字旅游為主的“3+7”新業態;做精叫響“樂山味道”“樂山禮物”“樂游嘉學”等文旅品牌;創新推出美食旅游、月光旅游、紅色旅游等新產品、新線路、新場景,樂山市中心城區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2019年的1.7天提升至目前的2.8天。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規劃培育20個文旅產業園區,啟動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市,以融合促提升,以試點促改革,樂山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樂山將加快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作為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切入點,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應對發展格局之變,同步優化城市和產業發展生態,催生發展新優勢。
加快融入國內旅游循環,樂山對外打造“大峨眉旅游圈”,與6個市30個縣255家單位抱團發展。做大“高鐵旅游圈”,推動成綿樂客運專線實現公交化運營,與川渝兩地城市聯合推動“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建設,成都、重慶成為樂山最大的客源地;與西安、桂林、貴陽簽訂文旅區域合作協議,與三地游客互動情況明顯提升。
以交旅融合為切入點,對內構建“小涼山旅游圈”。堅持把小涼山彝區作為全市旅游第三極來打造,加快推進大瓦山、黑竹溝、大風頂綜合開發;以“川滇國家級旅游風景道大渡河文旅產業帶”建設為紐帶,整合犍為桫欏湖、沐川竹海、沙灣美女峰等優質資源……市域旅游資源串珠成鏈、閉合成環,旅游版圖從樂山大佛、峨眉山核心景區“雙足鼎立”,變成全域風景“百花齊放”。1至7月,全市38家A級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102.73萬人次,營業收入99964.23萬元,較去年同期均增長1倍以上。
東風堰-千佛巖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繼峨眉山市入選首批天府旅游名縣之后,樂山市市中區成功入選第三批天府旅游名縣,犍為縣入選第三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
創新發展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才觀峨眉曉月,又賞佛光奇觀;倏忽間,飛躍金頂;剎那時,恍然千年。
這如夢似幻的場景,來自今年4月23日投用的“數游峨眉”體驗中心。依托AR/VR、3DMapping、全息影像、裸眼3D等“黑科技”,游客可以突破空間維度飽覽峨眉山的千年奇景。
現代科技“撞上”峨眉山水,讓游客有了新體驗;創新,成為驅動樂山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樂山堅持“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發展主線,加快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區域中心城市,著力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奮力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于樂山而言,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至關重要。
創新,為樂山文旅產業發展插上騰飛之翅。樂山市委明確,要不斷創新文旅產品供給、管理模式、營銷手段、服務方式,力爭到2025年,建成全國智慧文旅標桿城市,為全省文化旅游發展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貢獻力量。
9月1日,因疫情一度中斷的《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項目在戲劇幻城復演,觀眾來自全國各地。“息演期間,也是苦練內功的過程。”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監何群的話,在觀眾的觀感中得到印證:全新亮相的劇場,實現了品質大提升、舞美大煥新,呈現眾多“新人物”“新亮點”和打卡“新姿勢”。
《只有峨眉山》僅是縮影。樂山堅決走出依賴“門票經濟”的低端發展模式,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將山水人文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在保護中傳承創新,兩部關于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出臺,實施總投資50億元的老城區歷史文化遺址保護挖掘項目;深挖文化記憶,實施“一縣一劇”工程,打造“演藝之旅”,形成以《只有峨眉山》《烏蒙沐歌》《儒在犍為·大成禮贊》《美神·甘嫫阿妞》等為代表的文化演藝產品集群。
人間煙火味,最撫游人心。
旅游需求中的吃、住、行、游、購、娛,決定了旅游行業與其他行業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和帶動性。樂山堅持將“旅游興市”作為推動消費全面恢復增長的著力點,文旅業態加速更新,吸引游客。
“五一”小長假期間,蘇稽古鎮接待游客51.4萬人次,樂山上中順特色街區接待游客18.85萬人次,張公橋、東大街、嘉興路等美食街大排長龍……研學旅游、美食旅游、月光旅游、紅色旅游等新產品、新線路、新場景,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樂山文廟、夾江大千紙坊、峨眉山月溪自然學校等21個研學基地開發了80余項研學課程,新發布了“名人故居”“致敬英雄”“三線探秘”等5條紅色旅游線路,升級了“夜游三江”等夜游產品,打造出全時、全齡、全域的旅游新業態。
高人氣在樂山不斷蔓延,演藝節目扎堆,為游客提供了多重新體驗。四川省春季音樂季、第五屆峨眉山音樂節、首屆峨眉山杜鵑花節、首屆嘉州美食節等,促使文旅消費擴面升級,為全省文旅市場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多措并舉,樂山文旅經濟始終穩居全省第二,僅次于成都。
未來,樂山還將從創新管理模式、服務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市域、縣域、景域”聯動的樂山智慧文旅指揮調度中心,推進“一部手機游樂山”一體化智能服務。實現游客樂游嘉州,智游樂山。
品牌升級
﹃名會﹄與﹃名城﹄攜手同行
城市與展會相促相生。
“8歲”的旅博會,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旅游專業展會和區域性品牌展會,累計參展參會嘉賓涵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吸引數百萬人參觀。樂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在逐年攀升。
今年,第八屆旅博會將借鑒前七屆的辦會經驗,對會展內容、形式載體、內涵外延進行調整和完善。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重點突出展示、交流、大賽、活動、營銷五大板塊。
展會期間,將推出開幕式、峨眉論道、2021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等10余項活動,將“安全、順暢、綠色、價值、人文”的主題與本屆旅博會充分交融,使之成為旅游者的節日。
多元互動,是此次旅博會的亮點之一。
樂山堅持“專業化、國際化、特色化”的辦會風格,邀請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會、歐洲旅游協會、中國—東盟中心、世界研學旅游組織、中國旅游協會、中國旅行社協會作為支持單位,將有64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參加展會。
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成渝樂旅游行業聯盟成立大會也將在展會期間舉行。聯盟成立后,將充分發揮成都、重慶、樂山三地文化旅游資源富集和互補性強的特點,促進成渝樂三地文化旅游互聯互通,促進川渝文旅合作。
與往屆相比,本屆旅博會還將突出營銷推廣屬性。旅博會期間,樂山將圍繞“渠道新、方式新、產品新”的營銷重點,著力推進城市營銷。開展“‘歡樂旅博·暢游樂山’萬人免票游樂山網絡搶票活動”等,持續提升旅博會吸引力和參與度。“嘉樂匯”戲劇周、小涼山非遺節等配套活動采取延期錯時方式,持續開展至十一黃金周。
樂山將以旅博會為抓手,通過事件營銷、政企聯手、集中造勢,不斷豐富樂山對外宣傳平臺內容,推廣樂山特色亮點,突出區域發展優勢,持續促進樂山文旅市場振興。
“佛國仙山,人間煙火”。樂山向世界敞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