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構成和諧、靈動、絕美的生物鏈,是維系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每一個物種都不能缺席。
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94年,1998年晉升為“國家級”,2008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成為四川省第一個“國際重要濕地”,管轄面積16萬多公頃。
歷年來保護區十分關注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的生長和棲息環境,通過治沙、濕地恢復、野生動物重要區域實施季節性限牧、禁牧、草畜平衡等綜合性的生態治理來修護濕地生態系統,先后聘用近千名生態管護員和30名公益林管護員以及66名濕護員形成較強保護網絡體系加大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在保護區非法采集、獵捕以及破壞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行為,為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安全保駕護航。
對保護區的旗艦物種——黑頸鶴實施環志,深入了解它的生境、遷徙等狀況,有20只黑頸鶴帶著若爾蓋(R)標記,每年在若爾蓋和云貴高原的之間來回遷徙,保護區為他們量身定制93條樣線每年進行監測巡護,通過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使黑頸鶴的種群數量穩步上升已達1000只左右,今年計劃使用紅外相機實時監測它的繁殖、日常生活狀況。
2021年我國第一個“若爾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正式落戶花湖保護站,并投入20萬進行監測,今年保護區計劃再次投入85萬元實施狼項圈佩戴科學研究,標志著對野生狼種群的保護進入更加規范、更加科學的研究領域。2021年3月通過保護區的高清攝像頭監測到東方白鸛,屬全球性易危物種、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該野生物種不足3000只,被稱為“鳥類大熊貓”。從歷史的記錄到真實的再現,引起不小的轟動。本次對東方白鸛監控畫面的記錄打破了四川省首次對該物種的影像記錄。隨后陸續監測到新物種:羚牛、彩鹮等野生鳥類,至此若爾蓋濕地保護區內的一級保護動物由原來的9種增加到現在的17種。
保護區與縣教育局合作先后編寫和整理正式出版兩本漢藏雙語版的自然教育環境教材——《阿克瓊拉—若爾蓋的神鳥黑頸鶴》(黑頸鶴的藏語)和《色青梅朵—若爾蓋的金蓮花》(保護區常見植物金蓮花的藏語),將6所中小學校掛牌為“四川若爾蓋濕地環境教育示范學校”均在使用保護區的環境教育鄉土教材,每年定期開展若爾蓋濕地夏令營活動,讓保護區的環境教育既深入課堂又延伸到自然。這些教材得到省林草局濕地處的高度認可和相關專家以及保護界同仁的肯定!
為了拓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公益宣傳,先后在保護區管理局和花湖建設兩個宣教中心,野生涉及動植物標100余件并
免費向公眾開放,2021年保護區“花湖”被評為“四川省自然教育基地”,進一步提升保護區生態系統教育的高度。
保護每一個物種,維系好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