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歷經十余年艱苦建設,德陽市綿竹至阿壩州茂縣公路正式建成通車,打通了德陽市與阿壩州交通大動脈,結束了四川最后兩個市、州相鄰不相通的歷史。
綿茂公路于2009年開工建設,是5·12汶川地震的重建工程之一,也是全國在建公路中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危險性高的公路之一,這其中,又以綿茂公路綿竹段二期工程段落很嚴峻。項目部剛進場,擺在建設團隊面前的困難就難以逾越:該段主線穿越龍門山前山、中央、后山及九頂山四大斷裂帶,工程選線及進場施工都面臨極大挑戰;沿線地質災害點眾多,其中大型坍塌點58處、泥石流災害點13處、堰塞湖1處、不穩定滑坡體6處,施工安全隱患極高;該段新建結構物多,“橋隧比”高達94%,防護工程線長量大,技術要求高,同時,該段還穿越九頂山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脆弱;段內地震設防等級高,加之沿線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由地震引發的沿線山體崩塌會導致河床抬高,給公路建設及搶通保通帶來無數新的難題。
在建設過程中,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更是頻頻發生:2013年“7·09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導致前期工程全部被毀,大量設備被掩埋,加之原有線路須改線勘察,2014年因此而被迫停工一年;2016年連續遭遇三次山體高位垮塌,致使工期一再延誤;2017年項目再次遭遇“8·27”特大暴雨災害,主線干道全部被沖毀,場站、材料、設備、電力設施等損失慘重;2018年及以后,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仍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施工進度。
面對艱險的施工條件,建設者們屢敗屢戰,十余年終跨越龍門天險。據蜀道集團四川路橋綿茂公路綿竹段工程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張海萍介紹,綿茂公路雖然只是一條二級公路,但歷時十年先后有兩萬多人參與這條路建設,這條路每年有效的施時間僅有6個月,所有施工點都處于無人區,所有隧道洞口都處在懸崖峭壁上面,山體破碎,沿線地質災害多,全線幾乎囊括了所有地質災害類型。
綿茂公路起于德陽市綿竹漢旺鎮,終至阿壩州茂縣與茂縣至北川公路相接,一路穿山架橋,將茂縣與成都平原相連。蜀道集團四川路橋綿茂公路綿竹段工程項目經理部副經理張浩告訴記者,茂縣與綿竹之間以前需要通過都江堰進行繞行,通行時間在三個半小時到四個小時之間,現在兩個小時之內就能夠到達,任何一方受到地質災害影響,需要進行撤離疏散的時候,多了一條生命通道。綿茂路的建成通車將切實帶動兩地經濟、旅游發展,促進羌藏文化交流,服務治蜀興川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