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四川研學旅游產業再添新動力。在日前舉行的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400余家來自各行業的會員單位聚成一股力量,發力研學旅游市場,開啟一條構建全鏈條、多元化的研學旅游產業發展生態圈的探索之路。
跑出四川研學旅游“加速度”
為推動文化旅游與教育深度融合,引導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市場主體抱團發展、錯位競爭,日前由新華文軒、峨眉山旅游股份公司、四川旅投等龍頭企業帶動相關骨干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
截至目前,擬入會的會員已達400余家,涵蓋研學基地、營地、景區、文博和非遺場館、大中小學、承辦機構以及交通、保險、金融企業等。
“創新是研學旅游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宋銘看來,未來的工作需要推進“四項創新”,包括創新會員服務機制、研學人才培養機制、研學安全保障機制和交流合作機制。提及下一步發展計劃,他表示,促進會在成立伊始將選擇最有發展活力的親子研學、最有四川特色的非遺研學破題,探索絲綢奇妙行、匠心溯源行、蜀道尋蹤行、脫貧攻堅行、三線建設行、古蜀文明行等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的研學主題線路,植入蜀錦、川劇、川菜等非遺元素,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研學旅游產業發展助力。
“希望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當好‘火車頭’,跑出四川研學旅游的‘加速度’。” 成立大會上,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戴允康表示,研學旅游對促進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典型的跨界融合產業。希望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指導會員單位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內涵、全年齡段的研學新線路、新產品,搭建平臺,促進文旅供給和消費雙升級,進一步促進行業自律和健康發展。
合力共建高質量發展生態圈
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秘書長梁東是一名資深的研學旅游專家,在他看來,促進會的成立意義非凡,通過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的行業集群組織,生態圈會變得很大。涉及交通、教育、住宿、旅行社等各環節要素聯動起來,將有利于四川研學旅游市場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當務之急是制定標準、培養人才。”梁東分析,研學旅游市場前景廣闊,除了學生群體,還涵蓋了各個年齡段的需求。他舉例說,如老年人的攝影研學、公司的團建研學、家庭親子研學等等。在他看來,旅游產品已經迭代升級,以學習為目的的探究型旅游活動或將成為未來旅游市場的主流。而目前相關市場的開發水平有待提高,仍存在產品數量少、設計差等問題,亟待專業人才進場參與全流程策劃和管理。
隨著研學旅行的持續升溫,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逐漸興起。2022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在新增的158個職業中,研學旅行指導師位列其中。“國家認證的職業身份,對整個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梁東介紹,目前四川已經有9所高校開設了研學旅游與策劃相關專業,培養研學指導專業人才。
“研學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也是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要求的必修課。”對于促進會的成立,四川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程微夢表示,希望各界能充分發揮聚合與整合功能,將大自然變成教室,讓大社會成為課堂,使研學旅行行業得到更好發展。
借力研學旅游“彎道超車”
聽到促進會成立的消息,新上任的宜賓市高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曹耘瑕敏感地嗅到了產業發展的機遇,帶隊前往成都“取經”。
“以前做旅游是靠顏值吃飯,現在做旅游是靠內涵吃飯了。”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秘書長辦公室里,梁東和曹耘瑕分享了一個老旅游人對市場的觀察。在他看來,研學旅游是全域旅游的一個抓手,也是很多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在觀光式旅游、休閑度假式旅游之外,一個更大的研學旅游市場正在全面釋放活力。
“這是一次重塑IP的好時機。”梁東分析,通過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可以找到當地不同于其他地區的唯一性,亮出自己獨特的吸引力,重新樹立旅游IP。他舉例說,比如在農耕文化上做文章、恢復壩壩宴、再現當地婚禮習俗等都可以生動地將文化和旅游有機融合,給研學旅游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高縣的勝天紅巖山、來復大雁嶺、落潤蜀山茶海、慶嶺文武田園等多個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已經逐步成熟了。”曹耘瑕表示,回去后將全面摸清當地旅游資源,建設人才隊伍,優化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搶抓研學旅游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