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記者 楊顏銘 攝影報道
記者了解到,近日,資陽市正式被四川省文物局認定為“文物大市”,成功躋身全省9個“文物大市”之列。這一認定不僅是對資陽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高度認可,更是其文物保護工作取得卓越成效的有力見證。
從舊石器時代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到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濛溪河遺址群,資陽的文物資源不僅跨越數萬年時空,更在考古研究、文化傳承和文旅融合中展現出獨特價值,成為巴蜀文明的重要見證者。
看資源,文物豐富且獨特。以“資陽人”頭骨化石、濛溪河遺址、安岳石窟、陳毅故里為核心的文物資源體系,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資陽人”頭骨化石的出土,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珍貴線索;濛溪河遺址距今約6萬至8萬年,處在早期現代人演化關鍵階段,是國內舊石器遺址中罕見的全要素遺址,還出土了超10萬件石器、動物化石以及超6萬件植物遺存,為“現代人類起源”研究提供新證據,近期,還入圍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而安岳石窟,更是資陽文物資源的璀璨明珠。安岳縣被譽為“中國石刻之鄉”,現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萬余尊,石窟經文40余萬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0處,是唐宋石窟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石窟以“古多精美”著稱,在我國石窟藝術史中占據“上承云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關鍵地位。位于樂至縣的陳毅故里則承載著紅色記憶與革命精神,作為重要的紅色文化遺產,吸引著無數人前來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看保護,成績斐然。資陽的文物大市地位不僅源于豐富的遺存,更得益于系統的保護與創新利用。從立法保護到科技賦能再到合作升級,當地多措并舉強化文物安全。
早在2019年,資陽就頒布實施了《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為安岳石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推進該市文物保護進入法治軌道。2021年,安岳石窟研究院成立,成為全省首個在縣區成立副縣級石窟寺保護研究機構的市州。近年來,當地還建立了“市、縣、鎮、村、文物點”五級聯防機制,采用“人防+技防+犬防”的安防模式,多方位保護文物。
省市合作再升級。2024年12月18日,資陽市博物館與四川博物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四川博物院資陽分院”正式掛牌。通過深入聯動促進珍貴文物巡展與學術資源共享,讓古老文物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市民眼前,成為了展示資陽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次入選“文物大市”,是資陽文物保護事業的重要里程碑。未來,當地將以此為新起點,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讓資陽的文物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以跨越萬年的文化積淀,書寫四川省文物大市的新篇章,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