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學名:Lophophorus lhuysii
科屬:雞形目雉科紅雉屬
保護等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形態學特征:體長約70-80厘米,體重約3600克。綠尾虹雉雄鳥前額和鼻孔下緣羽簇黑色,眼前的裸出部為天藍色;頭頂和臉的下部及耳羽金屬綠色;從頭頂后部聳起短的冠羽覆蓋在頸項上,為青銅色;后頸、頸側和上背紅銅色;上體紫銅色或綠銅色,下背和腰白色;下體黑色;尾藍綠色。雌鳥上體深栗色,具淡白色紋和皮黃色斑,下背和腰白色;眼周裸出部近白色;下體褐灰色,雜以白色細斑;尾暗褐色,具棕色橫斑。虹膜褐色;嘴角黑色;腿、腳角灰色。
生態習性:日行性,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于山脊地帶,晚上棲于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性情機警,一有動靜即伸頸觀望,如發現危險,則立刻鉆入灌叢或飛奔而逃。留鳥。腿腳強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飛行時借助氣流向上的舉力,自低處向高空盤旋翱翔,這種現象在其他雞類中是少見的。
綠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主要用強大的嘴挖掘塊根和啄食,很少用爪來刨食。它們呈鉤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據分布地山民觀察,該物種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本物種的土名叫做貝母雞。冬季由于高山積雪過厚,難以找到砂礫,這時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雞”,又因它的嘴很堅固,而且前端彎曲呈鉤狀,很像 老鷹的嘴,稱為“鷹雞”。覓食地多在林緣灌叢草甸地帶,常順著山坡由下而上、邊走邊覓食,食物種類主要為草玉梅、驢蹄草、報春花、羊芽草、針芽草、錦雞兒、野蔥、苔草等。
分布:綠尾虹雉,僅分布于中國青藏高原附近。棲息于林線以上海拔3000-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巖地帶,尤其喜歡多陡崖和巖石的高山灌叢和灌叢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景區內主要分布在林線以上海拔3000-48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巖地帶??梢暵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