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黃仕海、張伏)7月27日至31日,一個來自北上廣深研學團——看冰川科學探索營,在達古冰川景區圓滿完成為期5天的研學探索科普系列活動,小小“科學家”入冰川腹地,了解冰緣帶高山植物奧秘,探索豐富多樣的冰川地質遺跡景觀,以一己之力呼吁人類關注氣候變化導致冰川消融、保護人類耐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此次活動團費達一萬四千多元/人,是達古冰川首次推出的沉浸式、專業化、高品質、多日主題研學游線路主題活動。活動包括了“地質公園科普日”、“生物多樣性日”、“冰川日”、“徒步露營日”、“結營儀式”等多項專題活動,邀請了知名植物愛好者余天一和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張強弓作為專家老師,達古冰川研究所工作人員全程陪同介紹,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深圳等地的22名營員激情參與,營員最大年齡57歲,最小年齡6歲。

在開營儀式上,達古冰川管理局副局長黃仕海指出,為進一步擦亮大冰川旅游品牌,打造冰川深度游、定制游特色研學旅游產品,提升游客深度旅游體驗,達古冰川管理局聯合天津市極致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極地未來),推出了“看冰川”科學探索營活動,此次活動是景區在研學旅游活動方面的新探索,首次推出了以“看冰川”為主題的科學探索營活動,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營員的獵奇探秘、求知解惑的要求,提升大家的旅游體驗,我們安排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題活動,讓大家全面了解達古冰川的資源特色、旅游產品,希望大家活動結束后,能夠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達古冰川,講述達古冰川的故事,成為氣候變化的宣傳大使,為氣候變化和“雙碳戰略”貢獻一份力量。


在生物多樣性日,大家在著名博物學家、植物愛好者余天一老師的帶領下,沿著金猴海、鴻運坡、索道下站、情人灘等了解了植物學基礎知識、高山垂直自然帶譜分布、高山生態系統等,認識了種類多樣的野生植物,聆聽了有趣的植物故事,開展了風景寫生和植物寫生。在冰川日,大家在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張強弓老師的帶領下,了解了冰川成因,圍坐探討氣候變化、關注雙碳發展,學習了冰川地質地貌和冰川遺跡知識,采集到了人生第一次“冰川水樣”,前往“冰川蓋被子”區域進行了參觀,了解了“冰川蓋被子”的試驗原理和試驗效果。在徒步露營日,大家在知名戶外機構肯道爾中國iKen+張婷老師的帶領下,沿著洛格斯徒步游覽區,徒步約4公里,抵達了露營點“娜姆湖”,學習了野外露營經驗,開展了頒發“冰川公民科學家證書”“山地電影夜”和“故事分享會”等活動。活動全程,營員們克服了高原反應等困難,滿懷熱情,感受到了冰川的獨特魅力和自然的神奇奧秘,收獲滿滿。


極地未來的活動負責人杜曉通女士介紹說,極地未來是全國首家致力于讓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留存冰川記憶且唯一從事冰川保護的公益組織。機構開發了一款公民科學小程序“看冰川”,鼓勵大家用手機拍照打卡的方式記錄冰川,小程序日前已經正式上線,將第一個公民監測點也落在了達古冰川。此次將“看冰川”首發營目的地選擇在達古冰川,是基于近年來達古冰川管理局高度重視科研、科普、研學工作,在冰川保護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連續4年開展“冰川蓋被子”試驗,而且冰川保護效果明顯,廣受社會關注。而且,景區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完整的生態系統,能夠滿足高層次、高端研學活動的要求。


此次活動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思想的生動實踐,旨在通過深入研學的方式,將打卡“藍色冰川”與科學探索、冰川公民科學計劃相結合,探索“親子+戶外+公民科學”的“旅游+”新模式,倡導公眾關注冰川和氣候變化,初步探索冰川景區向氣候科普性基地的轉型模式,為國家雙碳目標達成貢獻民間力量。

該活動由達古冰川景區、極地未來、肯道爾中國iKen+主辦,慕識書院共創發起,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公司公益合作支持,此類高品質化、沉浸式科學探索營活動將持續推出。(科研處)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