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C視覺攝影師楊建跟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川保護專家,前往達古冰川,記錄研究員們開展冰川保護試驗、查看試驗成果的畫面。

航拍達古冰川。

“蓋被子”作業現場。(達古冰川技術人員提供)
冰川是高緯、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特有的自然文化景觀,而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境內的達古冰川,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西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和地表鈣華堆積地貌。

美麗的達古冰川。

達古冰川羊拱山脈。
達古冰川園區的冰川遺跡類型豐富、特征典型,兼具現代冰川和古冰川地貌,是亞洲最東端極為重要的冰川區域,也是我國海洋性冰川最發育的區域,是中國青藏高原東部最東緣、第四紀冰期末期現代山地冰川作用中心區之一,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

冰川保護專家與研究員爬上冰川“蓋被子”。

研究員為冰川“蓋被子”。
在達古冰川開展的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十分重要,從2020年至2024年,已連續開展5年。研究員在試驗區內為冰川表面覆蓋一層隔熱反光材料,每隔15天,現場測量一次。此次中科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帶領團隊現場考察發現,“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初步估計能夠減緩85%左右的冰川消融,試驗效果顯著。

冰川保護專家王飛騰(右)向管理局技術人員講解“冰川蓋被子”實驗原理。

王飛騰(左)向鏡頭展示“被子”保護下的千年冰川。
“蓋被子”試驗時間線:
● 2019年9月,達古冰川管理局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古冰川旅游綜合試驗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 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團隊,在達古17號冰川建立了50平方米的試驗場,開展了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使用傳統土工織布為冰川“蓋被子”。
●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團隊開展實驗效果評估,傳統土工織布能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1米。
● 2022年8月,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朱嘉教授團隊,在達古17號冰川建立了50平方米的試驗場,這次的“被子”采用了新型輻射制冷的納米材料,評估實驗效果能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1.8米。
● 2024年5月,朱嘉教授團隊在達古17號冰川建立1200平方米的試驗場,這次“蓋被子”時間進行了提前,而且使用的新型輻射制冷的納米材料中,紅外線光譜性能增加至93%。
● 2024年9月,最新評估結果顯示,最新材料能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2.2米至2.3米。

達古冰川管理局技術人員調試人工造雪設備。
下一步,達古冰川管理局將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嘗試利用人工造雪的方式保護冰川、減緩冰川消融,開展實驗效果評估,同時聯合南京大學開展冰川保護材料關鍵技術攻關,將鋪設材料升級為泡沫式新型納米材料,利用無人機撒播材料的方式保護冰川,開展實驗效果評估。

達古冰川的冰川侵蝕地貌。

達古冰川U型谷云海。
達古冰川距成都260公里,是離大都市最近的冰川,也是最容易到達和接近的冰川,被譽為“最近的遙遠”,現已發展成為我國第三大冰川旅游目的地。這里形成于第四紀冰河時期,距今約200多萬年,是我國緯度最北的海洋性山地冰川,是“冰川遺跡百花園”,分布有現代山地冰川10條,總面積0.54平方千米,其中冰斗冰川4條,懸冰川4條,冰斗懸冰川2條。

淚湖。

東措日月海。
達古冰川有著中國最美的冰川湖奇觀。山頂的冰磧湖叫淚湖,是冰川消融形成的天然湖泊,湖水為天藍色,猶如一只含淚的眼睛。在海拔4300米處還有一個美麗的湖泊,長1500米、寬300米的東措日月海。遠望東措日月海,恬靜、明亮,當山風拂過,湖面泛起陣陣漣漪,既含蓄又靈性,十分美麗。

洛格斯圣山上的懸冰川。
在洛格斯圣山上還有兩處正在發育中的,被稱之為"嬰兒冰川"的懸冰川,這種冰川的出現或消失,十分敏感地反映著區域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

達古冰川的冰川角峰。
達古冰山集現代冰川、古冰川地貌、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雪峰藏寨、珍稀動植物于一體,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是適合觀光度假、休閑避暑的地質型生態文化旅游區。希望來此欣賞冰川風光的你,愛護大自然,保護景區環境,切勿破壞性游玩,切勿亂扔垃圾,一起守護大自然的瑰寶。

11月的洛格斯圣山與淚湖。

8月的達古湖風光。
文章來源:四川在線-C視覺
(免責聲明:如侵權,聯即刪!)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