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
這些年成都在環境治理上的成就可圈可點,再獲榮譽實屬必然。特別是通過行政法規促進生態建設,這是一項極富意義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典范,值得學習。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
成都向來十分重視城市開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衡,經濟社會開展和生態文明建造可謂走在全國的前列。
昨日,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協辦的“2015綠色發展與創建生態文明新標桿發布會暨第二屆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高層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成都市被授予“首批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稱號,這是繼我市2014年9月榮獲“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后,再增添一張“國字號”互聯網單位頒發的“綠色榮譽”。
再添“綠色榮譽”
生態城市建設成就獲肯定
本屆論壇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生態建設方面的專家圍繞打造綠色、生態發展、生態規劃、生態保護、水生態文明、生態林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深入探討,同時還對在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制度和生態文化方面有代表性、標榜性、典型性的地方城市進行表彰。
據介紹,2015創建生態文明標桿城市和首批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獎項60個,其中“首批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獎項20個。論壇指出,鑒于成都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大力實施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戰略和在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城市建設中取得的突出成就,最終通過綜合測評考核、專家意見分值、網絡公示票數、媒體負面監測等四個環節,決定授予我市“首批綠色發展優秀城市”榮譽稱號。
打造宜人成都
“綠色”發展路徑引關注
近年來,我市將“生態”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2007年,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國家生態市建設工作。2009年出臺《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和《關于建設生態市的意見》,隨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和《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系列行政法規,這樣的 “綠色”發展路徑也受到本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
2014年入圍“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錦江區白鷺灣生態濕地項目”和“龍泉山生態移民項目”給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說:“這些年成都在環境治理上的成就可圈可點,再獲榮譽實屬必然。特別是通過行政法規促進生態建設,這是一項極富意義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典范,值得學習。”
“成都向來十分重視城市開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衡,經濟社會開展和生態文明建造可謂走在全國的前列。”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相信成都將繼續推進生態市建設,還市民青山綠水,打造更美、更靚麗的宜人成都。”
站上“全新起點”
植綠護綠腳步繼續向前邁進
記者了解到,我市近年來不僅通過出臺系列行政法規對重要生態環境實行保護,同時還加快龍泉山、龍門山和邛崍山系生態屏障建設,配套實施“百湖”工程,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努力實現“山山見綠、川川見水”的生態建設目標。實施環城生態區建設,打造“八十公里環城綠廊”,構建“六湖八濕地”的生態湖泊水系,著力形成以湖泊水系為特色的環城生態景觀帶。在此基礎上,還打造城鎮生態隔離區,保護與建設第二繞城生態圈,加快景觀農田濕地、特色園區和成片森林建設,確保城市碳氧平衡。
見縫植綠,我市還實施了中心城區“三環六通道”綠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綠化工程,建設社區綠地、郵票綠地等,目前城市綠地率達35.69%,人均公共綠地13.18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8.1%以上。同時實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動以來,專項治理大氣霧霾、河渠污染、市容市貌、農村環境等,讓城鄉環境面貌得到巨大變化。
當前,站在“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全新起點上,我市植綠護綠的綠色發展腳步繼續向前邁進,正在加快建成“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宜人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