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提起“廁所”,總讓人聯想到“臟亂差臭”,而在四川都江堰,提出廁所,人們總會感嘆一句:美觀、舒適、方便。近年來,都江堰市緊緊圍繞建設國際生態旅游名城目標,不斷加大公廁建設力度,做到設計建設現代化、管理服務人性化、技術水平智能化,使公廁在總體數量、分布、品質上與城市發展保持了同步,硬件設施和服務質量都有了明顯提升。公廁已不僅是社會大眾的“方便之處”,更成為都江堰這座城市的“文明窗”。

堅持高標準科學規劃,充分彰顯旅游城市特質
都江堰市堅持對標一流,邀請國內知名規劃機構,對全市的公廁進行規劃設計,切實解決公廁數量不足、品質不高、結構性失衡等問題,彰顯了旅游城市特質。
數量滿足需要。在規劃公廁的數量及點位上,全力克服選址難、落地難等困難,充分考慮旅游城市游客多、外向型強、影響面廣等實際,按照先景區后城區的方式,按照國家規定數量的上限規劃布局,做到景區公廁密度不少于5座/km2、城區(場鎮)公廁密度不少于4座/km2,。目前,景區有64座公廁,游客5-10分鐘能找到,城區(場鎮)有166座公廁,市民15分鐘內能找到。同時制定了《都江堰市城鄉環衛設施專項規劃(2017-2020年)》,到2020年,全市城區(場鎮)再新改建公廁124座、天府源田園綜合體新改建公廁18座,有效滿足城鄉發展需要。
結構科學合理。緊緊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需要,綜合考慮人口流動特性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實際,在城區(場鎮)現有166座公廁布局的基礎上,以城市二環及以外區域為重點,打造10分鐘公廁圈,規劃補建57座、改建17座公廁,切實解決城鄉公廁結構性失衡問題,促進城鄉公廁結構與人口密度、全域旅游布局相匹配。
打造公廁綜合體。著眼未來城市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城鄉公廁規劃布局中,采取“1+1>2”的方式,借鑒北京市正在開展的“第五次公廁革命”做法,到2020年,在全市景區、城區(場鎮)、重點項目區等區域規劃10個以上集智能科技、基本公共服務、景觀綠色為一體的公廁綜合體,成為市民的“第五空間”,讓城市更便捷、游客和市民更舒心。
堅持特色化新建改建,傾力打造旅游城市名片
都江堰市在公廁建設過程中,堅持分步建改、融入文化、體現關懷并積極探索以商養廁模式,促進公廁成為旅游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類分步建改。按照“公廁與環境融為一體、公廁為城市增質添彩”理念,分類制定景區、城區(場鎮)、農家樂(鄉村酒店)公廁和農村戶廁提檔升級標準并分步推進實施。先后投入財政資金5000余萬元,新改建公廁161座,其中64座景區公廁全部達到旅游公廁2A級以上標準。2016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區榮登國家旅游局國慶假日旅游“廁所革命最佳景區”紅榜,被中央電視臺報道。目前,已制定農家樂(鄉村酒店)公廁、農村戶廁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改造提升1200座農家樂(鄉村酒店)公廁,基本完成農村戶廁改造。
體現人性關懷。公廁的建改注重人性化設計和特殊人群關愛。景區公廁和城區(場鎮)90%以上公廁均配置殘障人士專用設施、嬰兒臺等設施,免費提供wifi、充電、手紙、洗手液、烘手器等物品。新建公廁男女蹲位數比例達1:2,改建公廁男女蹲位數比例達1:1.5,有效緩解了旅游高峰和女性入廁難問題。特別是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率先完成15座公廁增設第三衛生間并升級為3A級旅游公廁,成為四川全省旅游景區公廁改建的示范,新華社、人民網等多家國內主流媒體及網站多次深度報道。2017年9月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調研時給予高度肯定。
彰顯地域文化。著眼國際生態旅游名城建設,以特有的“山、水、道、熊貓”文化元素為重點對景區、城區公廁進行外觀升級,促進106座公廁與城市、環境相融,成為可閱讀的建筑。特別是景區公廁,按照“一廁一主題”方式打造,公廁外觀注重體現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風格并與景區環境融為一體,公廁內部裝飾體現都江堰文化的字畫、小飾品、小掛件等,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彰顯了公廁的特色化、藝術化,外來旅游參觀的游客均停下腳步拍照留念,受到一致贊譽和好評。
探索以商養廁。堅持“小廁所、大產業”理念,注重撬動社會資源參與“公廁革命”。制定了《都江堰市城區及重點旅游通道直管公廁市場化管理服務實施方案》,正在研究將119座城鄉公廁納入市場化服務的路徑和方式,構建財政投入與社會投資相結合的多元化公廁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解決公廁“常態化”管理的資金保障問題。同時將積極探索引入社會資金、拍賣特許經營權、業主購買服務委托專業公司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認養以及“廁所+綜合開發”模式,拓展公廁配套服務功能,確保公廁建設管理的“長治久安”。
堅持精細化管理服務,充分展示旅游城市形象
都江堰市在公廁管理服務方面通過精細管理、建立公廁聯盟、推行全時開放、注重智慧服務等,給游客和市民提供便捷溫馨的入廁環境,彰顯城市溫度,展示城市形象。
精細環節管理。制定專門考核辦法,每座公廁配備1-2名保潔人員,公開投訴電話,把精細管理貫穿公廁使用、維護、延時各個環節。及時清理污垢、地面積水,做到干凈無味、空氣清新。及時維護維修、補充用品,做到窗明鏡亮、隨用隨新。強化定人定崗、定期督查,做到“日檢查、周通報、月考核”,促進全市所有公廁實現巡查全覆蓋。
建立公廁聯盟。按照全域覆蓋理念,多要素整合資源參與廁所革命,引導全市酒店、企業、商家等單位廁所有序對外開放,試點將臨街臨景機關事業單位廁所免費開放。目前,已對外開放廁所近100座,為市民游客和重大賽事活動舉辦提供了重要保障。后續還將采取“財政補貼+行業自律+群眾自治”的方式,有序引導所有企事業單位、酒店、商家的廁所免費對外開放,形成“固定式公廁為主、移動式公廁為輔、商家廁所為補充”的全民公廁共用格局。
推行全時開放。針對旅游城市夜生活較多、時間持續較長實際,制定了《都江堰市公廁24小時開放實施方案》,按照“夏冬有別、夏擴冬縮”的方式,在城區夜間人流量較多的商圈、樓宇、街區實行公廁24小時開放。目前主城區已開放20座、鄉鎮已開放16座,后續還將進一步細化公廁24小時開放指導細則,按照每年全時開放不低于20—30%的比例,與國際生態旅游城市建設同步,實現城區(場鎮)公廁全部全時開放,徹底解決游客和公廁都“怕黑”問題。
注重智慧服務。已完成全市所有公廁的坐標測繪,正在研發 “公廁電子地圖”、手機APP軟件,并在“遇見都江堰”微信公眾號中新增了找公廁功能。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建立了大數據系統,設立了公廁評價模塊,正在開發公廁評價程序,植入微信當中,根據游客評價進行整改,有效提升公廁服務品質。在公廁門口或公廁周邊設置天網、“雪亮工程”等監控設施74座,有效提升了公廁遠程管理的及時性。同時還將按照國家“智慧公廁”建設的總體安排,強化對“智慧公廁”的研發和投入,以每年30%的比例,到2020年,促進全市公共區域的公廁全部建成智慧型公廁,成為成都城鄉公廁建設管理示范和旅游城市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