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記者李向雨攝
7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廳里,觀眾饒有興趣地看著古蜀文物。此前,張大千藝術展、“江口沉銀”考古成果展在國博展出,受到眾多觀眾追捧。
半年多來三展登陸國博,只是四川作為全國文物大省的縮影。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四川可移動文物有1079680件/套,排名全國第7。坐擁豐富資源,有政策資金保駕護航,四川近年屢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大遺址和傳統村落保護成就“亮眼”,博物館形成特色品牌,文博事業蓬勃發展。
7月19日,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記者李向雨攝
政策資金護航文物保護成果豐碩
“最近十年,是四川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建設飛速發展的十年。”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有政策和資金的保駕護航。2016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意見。同年,《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完成修訂,《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部分條款完成修正,《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在全國率先頒布施行。
在可移動文物之外,四川擁有2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96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這些文保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公布,6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保單位的保護規劃公布實施。與此同時,各級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也逐年增加,其中,僅省保單位的專項補助,從2012年的284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6000萬元,累計投入達25860萬元。
文物保護搶救工作結出豐碩成果。
在考古發掘方面,四川迄今已有12項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年4月,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江口沉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出水的4萬多件文物,受到業內關注,也因此被國家博物館主動邀請、并作為國家博物館全國考古發現系列展的首個展覽。
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古蜀文明遺址”“藏羌碉樓與村寨”“蜀道”“中國白酒老作坊”等4處文化遺產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在今年的世界文化遺產日,“中國白酒老作坊”在瀘州成立申遺聯盟,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發起沖擊。
大遺址保護開始凸顯綜合效益。目前,四川共有9處大遺址列入國家“十二五”保護項目庫,三星堆、金沙遺址已成為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地,邛窯遺址公園也于今年5月18日正式開園。
資源豐厚亮點突出博物館成為川人文化新客廳
文物資源的豐厚,讓博物館豐富館藏成為可能。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李蓓說,“全省博物館總數已達258家,國家一級博物館8家。其中,四川博物院館藏文物數量已達30余萬件。除了綜合性博物館外,四川還擁有一系列極具特點的專題博物館。”
如今,三國旅游目的地有成都武侯祠,詩歌朝圣必去成都杜甫草堂,了解古蜀文明去三星堆和金沙,還有川菜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通江銀耳博物館等也各具特色,川內博物館已極具辨識度。
如何讓博物館“活”起來?2017年1月,我省把“推動更多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7月31日,公共服務單位錯時延時開放正式實施。這些惠民措施,極大地增強了博物館的吸引力。幾天前,來自北京的游客甘岳嘗到了博物館延時開放的甜頭。在四川博物院,他一直待到晚上9點才離開,“對我們這種行程很趕的外地游客,這樣的措施太人性化了。”
而博物館的展覽,也越來越接地氣,充滿創意。
2016年12月,“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館啟幕。來自全國60多家博物館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不僅讓觀眾大飽眼福,更用文物證明了四川在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今年初的“文明的回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展在成都以50萬人次的觀眾數量,創下十多年來該展的全球巡展紀錄。
“這得益于博物館展覽越來越有特色、展陳越來越活,四川觀眾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博物館正成為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廳。
豐厚的文物資源,已經成為四川獨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在近年中國文物的國外展覽中,外國觀眾最感興趣的中國文物除了秦始皇兵馬俑之外,擁有太多待解之謎的三星堆文物絕對名列前茅。
2017年,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6751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了近3000萬人次,2018年,這個數字會更高,這正是活力十足的四川文博業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