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向記者通報,該保護區近日發現大熊貓新鮮糞便和食跡。
“這是大熊貓新鮮糞便,這是陳舊糞便。”“這是大熊貓食用后留下的竹子樁。”指著辦公桌上的幾張照片,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冷志成向記者講述了巡護監測員發現大熊貓糞便和食跡情況。

11月1日早上10時許,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員王玉娃和王二娃兩兄弟在保護區一個名叫馬家山樺木坑的地方巡視時,驚喜地發現了大熊貓食用后留下的竹筍,齊整的牙痕處還在冒著水泡。王玉娃馬上掏出手機拍照,手機顯示當地海拔3048米。然后,往上爬了1米左右,兩兄弟竟然發現大熊貓正冒煙的新鮮糞便,他們同樣拍下照片。當天下午2時許,兄弟倆再次發現了大熊貓新鮮糞便和食用后留下的竹子樁。

“從一大一小的糞便可以推測是兩只大熊貓,從食用成年竹子判斷,兩只大熊貓很年輕,一般年長熊貓咬竹子的牙痕不太齊整,而且以嫩筍為主。”今年49歲的王玉娃介紹,他從小就在山上采藥,對大熊貓、川金絲猴等動物生活習性比較了解。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箭竹大面積開花死亡,導致當地的大熊貓大規模地向其他地方遷移。“2014年進行全國大熊貓第四次調查,確認當地有兩只大熊貓活動,但一直未發現其蹤跡。這是第一次在保護區發現大熊貓糞便和食跡。”冷志成說,這與多年生態保護有關,當地植被大量恢復,特別是箭竹生長狀況比以前還要好,面積更寬,給大熊貓生存和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為四川白河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阿壩州九寨溝縣,成立于1963年,201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川報觀察記者 徐登林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