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綠色發展新格局
——西北草原特色產業示范帶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
2018年,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按照“區位相鄰、資源相似、功能相近”原則,首次將全州劃分為“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大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示范帶。堅持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加快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四帶”聯動發展新格局。
一年多來,作為西北草原特色產業示范帶的主要軀干,阿壩、紅原、若爾蓋、壤塘四縣按下“加速鍵”,著力推動這一戰略落地實施,過去成效怎么樣?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四縣堅持統籌協調、分類推進,提升在川甘青交界地區集聚輻射能力的進程中,其發展內涵怎么看?未來具體怎么干?
今年州兩會上,四縣帶著觀點和行動而來,談問題不遮遮掩掩,提目標實實在在,帶來最積極的效應是“區域協同、合力崛起”的共識在不斷討論和碰撞中逐步達成。如今,4縣方向一致、攜手同行,共建西北草原特色產業示范帶,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綠色發展新格局,為加快建設“一州兩區三家園”貢獻力量。
專訪州人大代表,阿壩縣委副書記、縣長陳寶華
建設川甘青結合部商貿中心,聚力協調推進結構布局持續優化
過去成效怎么樣?——各領域處處有“短腿”,“同手同腳跑不快”
12.76億元——這是2019年阿壩縣地區生產總值。同期,全州經濟總量超過阿壩縣的縣(市)有11個。陳寶華感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在阿壩縣尤其突出,這種不協調體現在城鄉、產業等多個領域,處處有“短腿”,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不協調發展有啥壞處?陳寶華用跑步來打比方——“同手同腳跑不快”。協調性是保證速度的關鍵,一旦協調性不夠,力量再大也跑不快。
“不僅跑不快,也強不了。”陳寶華說,阿壩縣這樣的“短腿”要加快協調發展,首要是找準發展定位。“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明確支持阿壩縣建設川甘青結合部商貿中心,要求阿壩縣探索走出一條生態不斷加強、環境持續優化、經濟健康發展、文化和諧包容、人民幸福美滿的綠色發展之路,為阿壩縣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發展內涵怎么看?——協調“縣和縣、虛和實”的關系
對阿壩縣而言,建設川甘青結合部商貿中心的發展內涵是什么?陳寶華說,要重點處理好“縣和縣、虛和實”兩對關系。“縣和縣”就是協調推進“草地四縣”乃至川甘青結合部各州、縣的發展;“虛和實”就是統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僅“草地四縣”來看,2019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阿壩縣居于末位。陳寶華表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恰恰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協調發展的內涵,就是要‘補短板’,注重解決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
陳寶華坦言,當前,阿壩縣在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短板。為此,要切實強化短板意識,堅定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科教興縣、依法治縣、文明和縣“五大戰略”,奮力開創“一綱統領、兩章共譜,三地協同、四區聯動,五業并進、六大振興”區域發展新局面和“東進西出、全域通聯”區域開放新態勢。
未來具體怎么干?——制度安排、規劃引領“兩手抓”
“要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在制度安排一盤棋中謀篇布局。”陳寶華表示,各個經濟區之間發展基礎不一,經濟發展的落差逐漸增大,要結合本地實際,不能盲目“嫁接”某種模式或經驗。他建議,要加快促進毗鄰地區協同協作,積極搭建全域開放平臺,大力推進縣域整體聯動發展,主動適應“四向通道、全域拓展”,推動形成“東進西出”縣域開放新態勢,促進各類發展要素集聚共享、協同互動,實現各縣互動融合、錯位發展。
協調發展,政策資金要同步跟進。
陳寶華希望,借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戰略性工作推進,用足國家支持政策,爭取省級、州級財政傾斜,不斷拓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充滿生機、共同進步的發展空間,推動阿壩縣從生態脆弱縣向生態美麗縣跨越、從生態資源大縣向生態經濟強縣跨越、從深度貧困縣向富裕小康縣跨越、從基層基礎薄弱縣向黨建先鋒模范縣跨越等“五大跨越”。
專訪州人大代表,若爾蓋縣委副書記、縣長余開勇
建設最美高原濕地生態旅游目的地,聚力綠色推進生態資源持續轉化
過去成效怎么樣?——是資源,也是責任
若爾蓋大草原是僅次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中國第二大草原,著名的天然濕地花湖就在此處。
近年來,若爾蓋縣以生態保護為主線,加速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讓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三架馬車’并驅前行。”余開勇分享了綠色發展成果,2019年,若爾蓋兌現森林、草原等生態保護補助資金4730.9萬元,惠及農牧民群眾10萬人次,增加造林3.2萬畝,實施禁牧458萬畝、草畜平衡518.4萬畝;建立“圍欄封禁+”分類網格化和“沙變土、有機物、光伏治沙”新模式,治理各類沙化草原3446.9公頃、恢復濕地6400公頃。
鮮活的案例,讓余開勇對綠色發展有更深體會。在他看來,綠色不僅是一種發展方式,也是一種珍貴的資源,更是一種責任。
發展內涵怎么看?——咬定“生態”不放松
2019年,若爾蓋加強畜禽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監管,養殖廢棄物處理設備配套率100%,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90%;全覆蓋設立河長制、湖長制公示牌,選聘河道管護員102名,清除河道垃圾118噸,疏浚河道126公里;投資450萬元,劃定飲用水源地18處,新建農村安全飲水點、冬季集中取水點49處;投資6887萬元,完成巴西倒豆溝、黑河城關重點堤防主體等水利工程,修建河堤8.79公里……
“緊扣生態質量縣考核目標,若爾蓋整改銷號中央、省環保督察問題及信訪案件232項,整改銷號率達98.7%,已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成績固然令人欣喜,但環境保護工作具有反復性、長期性等特點,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大意,余開勇直呼“壓力在肩”。
“綠色是一種責任。若爾蓋縣是黃河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這塊綠色能否守住,不僅關乎我州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發展。”余開勇說,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現代服務業,建設最美高原濕地生態旅游目的地已成為若爾蓋縣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最優路徑。
未來具體怎么干?——做加法,也要做減法
綠色發展怎么做?
做加法,生態產品供給量要增加;做減法,污染物排放要減少。余開勇透露,未來,若爾蓋縣將在“綠色集聚”上下功夫,瞄準“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目標,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程治理,讓城鄉既有“顏值”更有“氣質”,精心書寫“生態高顏值”答卷,涵養生態文明新氣象。
首先做加法,在厚植生態優勢、釋放生態紅利方面也將有重大轉變:將全力推進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努力實現森林管護149.5萬畝、防沙治沙1.3萬畝、新增修復濕地6.9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3.2萬畝;深入實施“減畜、種草、滅鼠、治沙、保水”五大行動,有效遏制草原“兩化三害一灘”擴大趨勢……
同步做減法,將嚴把環境準入、環境監測、執法監管“三關”,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增綠、清零”五大行動,持續保持PM2.5國家二級標準,努力確保飲用水100%達標,全面完成中央、省、州環保督察反饋剩余問題整改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
“一增一減”間,讓若爾蓋大地藍天常駐、青山常在、碧水長流。
專訪州人大代表,紅原縣委副書記、縣長嘉央羅薩
建設現代草原畜牧業強縣,聚力創新推進動能后勁持續增強
過去成效怎么樣?
實力變動力,協調發展需要打通“堵點”
新一輪更加激烈的區域競爭態勢正在形成。
作為全州唯一的純牧業縣,2019年,紅原全縣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脫貧攻堅縱深推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干部群眾奮發有為、政治生態風清氣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5億元,同比增長5.7%。
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謀劃“一屏四帶、全域生態,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發展新格局,明確支持紅原縣建設現代草原畜牧業強縣,為紅原縣邁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擘畫了美好藍圖。
嘉央羅薩毫不諱言,作為全州唯一的純牧業縣,轉型發展能力、成果、動力、投入“四大軟肋”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紅原縣建設現代草原畜牧業強縣的進程。當轉型發展實力沒有轉變為創新動力,中間“堵點”便成為了紅原縣發展的“痛點”和“難點”。
發展內涵怎么看?——調整促優化,轉型發展需要突破“拐點”
在嘉央羅薩看來,當前轉型發展窘境折射出“紅原跨越發展之急”。盡管產生困境的原因多,但轉型發展基礎不牢靠是重要原因。
沒有轉型發展,就沒有市場和未來。嘉央羅薩認為,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轉型發展大勢所趨,而我州“一州兩區三家園”建設已上一個臺階,這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要抓住這個重要時機,突破“拐點”乘勢而上。
如何通過創新拓展發展空間,解決轉型發展新的動力問題?嘉央羅薩的回答是: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結構優化上,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樞紐作用,不斷拓展并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完善重點工作專班推進機制,不斷強化動能,大力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推動紅原縣發展要素集成創新,實現動力切換、發展轉型,加快建設現代草原畜牧業強縣,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綠色發展新格局,積極回應全縣各族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精神需求。
未來具體怎么干?——改革建機制,創新發展需要體現“靚點”
未來具體怎么干?嘉央羅薩拋出一組數據。
2020年,紅原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50000萬元,達到150383萬元,同比增長6.2%;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1043萬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6147萬元,同比增長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69萬元,同比增長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3193萬元,同比增長8.2%……
細看處,一二三產業是重要環節。可見,產業發展上臺階為轉型發展夯實了基礎,背后更多的意蘊是要推進與之相匹配相對應的政策機制改革,在創新紅原縣發展模式中展示全縣發展的特色“靚點”。
嘉央羅薩表示,未來,紅原縣將持續深州委“一屏四帶、全域生態,三地共建、五業同優”決策部署,圍繞“三地兩心一時代”奮斗目標,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強效能等各項工作,始終致力“生態提優”“產業提效”“項目提質”“民生提檔”“改革提速”“環境提標”“自身提能”,努力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大局持續繁榮穩定,為加快建設“一州兩區三家園”貢獻紅原力量。
專訪州人大代表,壤塘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德發
建設藏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手工藝發展中心,聚力共享推進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過去成效怎么樣?——還有一定數量的群眾仍沒有脫貧
“44個貧困村、2105戶貧困戶、10121名貧困群眾,這幾個數字,每天都在我腦子里打轉。”張德發說,這是過去幾年壤塘縣的“貧困清單”,也是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奔康路上必須跨越的路障。
2019年,壤塘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2億元、增長7%;圓滿完成6個村320戶1472人的年度減貧任務。盡管貧困發生率從26.6%降至0.46%,但目前尚有31戶179人未達到脫貧標準,必將影響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張德發認為,這些“短板”社會關注度高,也影響群眾的“幸福指數”,“若不好好解決,很難說做到了全民共享發展成果”。
發展內涵怎么看?——把民之所望作為政之所向,讓群眾共享發展“蛋糕”
“共享絕不意味著新的大鍋飯。”張德發說,共享發展,就是要通過制度設計,激發全民的創造力,使全員參與共建、各盡所能;同時,保障全民各項權利的落實,讓全民共享發展“蛋糕”,滿足大多數群眾的民生需求;在此基礎上還要找準短板,著力解決極少數特困群眾的絕對脫貧問題,使全體人民實現共富。
“共享發展成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張德發談到,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五位一體”的發展布局,共建共享的發展宗旨,構成了壤塘縣民生改革的新主線。
面對發展問題、貧困問題和穩定問題相互交織的現狀,張德發說:“把民之所望作為政之所向。”未來,將鎖定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綠色發展新格局的制度設計,用好用活州委明確支持壤塘縣建設藏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手工藝發展中心的部署安排,全面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就業、收入、社保等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更強的幸福感。
未來具體怎么干?——一件接著一件干,辦成一大批民生實事
在壤塘,民生優先的實事一直在奮力推進。
張德發說,2020年,壤塘縣將重點工作都已提上日程,將狠抓生態建設、狠抓教育強縣、狠抓衛生健康、狠抓社會保障;加強基層治理,持續推進四大五訪、三月群眾工作月、“兩聯一進”群眾工作等專項活動,夯實筑牢社會穩定根基;加強民族宗教工作,鞏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成果;加強應急管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著力打造政治過硬政府、規范高效政府、人民滿意政府……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壤塘正在規劃未來——加快壤巴拉文化創業園、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區、“五個博物館”建設,打造藏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手工藝發展中心,爭創全域旅游示范縣;堅持非遺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需求性對接,打造藏族文化精品旅游區和文旅融合示范區,加強“引客入壤”,打造川甘青結合部特色旅游新名片。
一子落而全盤活。張德發表示,壤塘縣將多想辦法用好州委“制度紅利”,想方設法激發群眾創新、創業激情,快速做大“蛋糕”,在加快建設“一州兩區三家園”進程中共享發展成果。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