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岷江,滾滾南流;江邊高山,羌笛悠悠。循羌笛古音,翻山越嶺踏訪傳統(tǒng)羌寨,那些在高山之巔仍舊散發(fā)著古樸氣息的碉樓,以及靜謐安寧的小村令人流連忘返。
小河壩村
茂縣黑虎鎮(zhèn)小河壩村位于茂縣西北的群山之中,距縣城30公里。小河壩村鷹嘴河谷以東相對海拔約300米高、南北走向的山脊上,有一組石碉群,山脊的北側(cè)是黑虎河,故稱黑虎寨或“黑貓寨”。2019年,小河壩村被評為全國第三批“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
小河壩村是一個從遠古保留自今的較為完好的羌族原始村寨,保留了“依山而居,壘石為室”的建筑風格和羌族生活風貌,極具民族傳統(tǒng)特色,是展示羌族歷史文化和原始民俗風情的一個重要“窗口”。2012年,小河壩村鷹嘴河組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tǒng)村落名錄。
萬年忠孝
“孝”——始于500多年前的一個故事。當時,黑虎一帶的羌民時常受到其他部族的侵擾,一名叫格魯叢寶的英雄,在抵抗侵擾中英勇善戰(zhàn),似如猛虎,帶領羌民打敗了掠山奪寨、搶劫羌民的官兵,保護了山寨的安全,深受羌民的愛戴和尊崇,大家親切地稱他為“黑虎將軍”,從此山寨更名為“黑虎寨”。
后來,官兵借羌民下地干活的機會,用毒箭將黑虎將軍射殺在山寨的高地上。為了紀念黑虎將軍的功德,全寨的羌民為他送葬,婦女從此改戴白色“虎頭狀”孝帕,為將軍行孝,永世悼念和崇敬,并議定萬年不變,即“萬年孝”。少女成年后,長者將授予“萬年孝”以示成年,其習俗一直沿襲至今。當?shù)厍既艘虼吮环Q為“白頭羌”或者“虎頭羌”,村寨被譽為“中國最原始最壯觀最孝善的村寨”。
千年碉樓
“碉”的修建始于漢唐至明清時期。小河壩村鷹嘴河組的群碉,最高達十九米,千年矗立,堪稱一絕。2006年,小河壩村鷹嘴河組群碉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黑虎鎮(zhèn)小河壩羌寨由三個部分組成,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高山臺地,矗立著31座碉樓, 可以想像,當年全寨羌人付出的勞力是多么巨大。目前,最壯觀的就是距離山下3公里的鷹嘴河懸崖上的碉樓群,群碉如蒼松般植根于鷹嘴河山梁上,背靠懸崖峭壁,從河谷上望,直入云天。
這些碉樓都是用石頭與泥土建成的多層建筑,下大上小、高大雄偉,外觀有四角、八角、十二角等多種結(jié)構(gòu),各層都備有射擊孔與瞭望孔,和平時作為棲息之地,戰(zhàn)時則成為軍事防御工事。這些碉樓設計施工巧妙,最高為12層36米,最低為5層,也有15米高。而最多的有12角12面墻,各層都有窗口,窗口外小里大,每層用方木向四周交錯輻射支撐,每層上下都用獨木梯,一直延伸到碉樓頂部。
小河壩村的民居均“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隨意散落在山脊上,給人一種自然平淡的美感。
傳統(tǒng)碉房一般為三層,第一層為牲畜的圈房,也是房屋的入口,第二層是主人活動的中心,有堂屋、臥室等,三樓用于存放糧食和財物,房屋的平臺作為晾曬糧食的場所。頂層的平臺上有一個神塔,羌語叫“納薩”,是敬神的地方。納薩神塔和房屋的墻體上都供奉著萬物有靈的“白石神”。
房屋與房屋之間由獨木梯連接,獨木梯是用一根粗大的木頭按照一定的間隔挖成槽口制成,簡單實用,且節(jié)省空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傳統(tǒng)碉房在功能方面有了較大調(diào)整,首先“人畜共居,上房下圈”的現(xiàn)象早已不見,狹小的窗口改成了寬大的玻璃門窗,廚房和堂屋臥室也分開修建,告別了過去煙熏火燎、昏暗潮濕的時代。
碉樓幢幢,擎天拔地,巍巍然于天地之間。遠遠望去,如威嚴的武士,以自己的忠誠,守衛(wèi)著羌寨的安全,碉樓已成為了黑虎羌寨最重要的歷史符號和文化名片。如今,戰(zhàn)爭的風云已經(jīng)遠去,歷史的塵埃早已蕩盡。在我們的眼里,碉樓凝聚著黑虎寨羌人的偉大智慧,也展示著黑虎寨羌人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