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展翅
阿壩州有十萬里廣闊天地
西部旅游
阿壩州如盤旋高原的蒼鷹
阿壩州全域導游——《聞聲而來》
用導游的第三只眼睛
覓蹤史詩般絢爛的阿壩文化旅游歷程
傾聽這部史詩中
字里行間訴說的阿壩故事
我們一起走進《聞聲而來》
一聲遠古之聲
“古北方原始森林消失的聲音”
01. 查真梁子,一方水土滋養南北古今
追蹤古蜀先祖的足跡,自當尋覓河曲游牧的腳印。李白唱古蜀之源:“爾來四萬八千歲”。省略四萬三千年,五千歲的遠古之聲,我們從查針梁子開始追尋。
查針為藏語發音,意為柳樹。四周紅柳成蔭的高嶺海拔高度4345米,高原毛茛、繡線菊遍布,依稀可見遠古一座浩瀚的湖濱。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高高的山嶺大大的神,查針梁子就是一尊大神。
大神最具象征性意義的是它“低調的高度”,丘原兩側,一左一右兩股水頭,一入黃河,一入長江,是中國兩大水系在四川境內的分水嶺。對四川而言,這個分水嶺意味著南北方文化的會合;以它為標志,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之間形成一條走廊,一個集散地。
從文化旅游的角度追尋遠古之聲,它是阿壩大地帶給四川的一個文化資源奠基禮:從大熊貓棲息地到若爾蓋濕地、從九寨溝到黃龍世界自然遺產地,連接其間的天然廊道,就是這片茫茫蒼蒼的水沼地;自古以來,它就是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屏障,是早期古蜀先民遷徙留足的湖濱沼地。
今天的現狀,查針梁子是國道248線“高處不勝寒”的頂點;舉目遠望,眾山比肩,天地之闊,論高瞻遠矚,試問舍我其誰。
02. 弓杠嶺,黃河走向長江的捷徑
除了獨占四川千流百水鰲頭,是黃河在四川孕育的獨生子之外,阿壩還有兩個無與倫比:其一,弓杠嶺北側的白水河是四川頭號“大河”嘉陵江第二條源頭江;其二,《水經注》作者酈道元認為,長江的文化源頭在岷江河谷,而岷江的源頭,在弓杠嶺南側。換句話說,在舉托“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查針梁子身后,又一個舉足輕重的文化分水嶺浮出水面,這就是黃河文明翻山越嶺的另外一座高嶺:弓杠嶺。
弓杠嶺,藏語意為“都喜歡山”。對于攝影家來說,就是人人都歡喜、無處不成景。有一首流行歌言簡意賅地揭示了它的全部含義: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包括李白詩詞所說的橫看豎看,怎樣看怎樣有道理,不是成峰,就是成嶺。為什么“都喜歡”呢?涓涓細流從高處流下,時緩時急,蜿蜒傾瀉,在明媚陽光的照耀下,宛若從天際失落人間的銀河,日出、夕照、月夜、晨霧、煙雨、霞光,就在這四季不同的天象中,嶺南嶺北,各自抒寫一曲奔騰不息的“河川清音”,四川兩條大河起源于此:嶺南的岷江,長江文化的源頭;嶺北的白龍江,四川第一大河嘉陵江的四川正脈。
03. 雪寶鼎,岷山脊梁從頭越
岷山主峰雪寶鼎,海拔5588米,藏語名為“夏爾東日”,意為東方的海螺山,是古蜀人由北南下的指路明燈。巍峨峰巒,皚皚冰川,億萬年屹立,我們只能從它的背影,讀出一種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測的崔巍。就像滿腹謀略的古蜀首領,它以萬載不變的探索和蹣跚前行的遷徙,將黃河的喧囂,沿著岷山的脊梁,打破岷山千古的沉寂。
從雪寶鼎的肩頭和胸口,我們能夠讀到江河的“來龍去脈”:岷山山脈的走勢和去向,衍生了岷江西源和涪江源頭,凝固的岷山,恰如古蜀人揮之不去的情懷,以不倦的勇毅,在山呼海嘯的開疆拓土中,孜孜追逐和尋覓自己子孫后代的繁衍之地。
阿壩的內涵和外在超凡脫俗
出泥不染的阿壩
十萬里山水,十萬里凈土
十萬里晴空,十萬里風景
十萬分揮之不去的濃濃情愫
一如既往地期待天下游客的蒞臨!
歡迎你們追尋阿壩州“遠古之聲”
走進阿壩州聽“文化之聲”
賞“悅動之聲”
走遍千溝萬壑
嘆山高水長“自然之聲”!
—END—
素材來自:阿壩州全域旅游系列叢書《聞聲而來》、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