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切在歷史上屬安多的范圍
這里草原廣袤,適宜牧業
草原高原游牧文化發達
瓦切鎮達峨村的虎頭山的安多部落
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是一個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
為一體的大型牧家樂
1 向西去阿壩、壤塘縣
從瓦切極目西眺,海拔5154米的蓮寶葉則山終年積雪不化;北望,鵝持下仍山儼然一道天然屏障,從西北部平坦的高原區,逐步向中西部的盆地、高原山地區過渡,最后向南下沉到高、中山河谷林區,三種不同的地貌區域,造就阿壩縣豐富多彩的人文文化,是展示安多民俗的一條文化長廊。
2 向北去若爾蓋縣
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阿壩州北部,總人口約8.2萬人,其中藏族占92%,其余分別由漢、回、羌、彝等民族構成。
若爾蓋濕地水源充足,河流蜿蜒曲折地流淌在草原上,牛軛湖星羅棋布,獨成一灣風景。如果說黃土高原是上蒼為神州大地特制的造物奇跡,從而為黃河中下游文明的輝煌篇章埋下伏筆,那么,這里便為黃河進入黃土高原浸染玄黃天地前留下了最絕美的一抹蒼勁滴翠。當我們追本溯源,走進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時會發現,以河曲環抱的若爾蓋濕地為代表的流域,其實也孕育了生態與文明的天然養分。
3 向南去紅原縣城邛溪鎮
草地本無縣,古來人煙稀;茫茫草地,“城邑”之類“超乎想象”的話題,早年無從談起。直到1960年7月,緣起紅軍長征,新生共和國批準在草地邛溪鎮建縣,取“紅軍走過的大草原”之意,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這個最年輕的阿壩州縣,其應運而生的命運,一如中國改革催生深圳,西部三線建設催生渡口,偏遠少地的高原誕生紅原縣,初衷是一產經濟主導國民經濟時代的產物,目的是向雪域高原獲取耕地。
紅原高地是九寨精品旅游環線南北兩路的匯合點:向北,以河曲馬大道作為旅游文化標志,縱深連接九寨黃龍旅游大道;向南,以雅克大道為標志的紅軍長征路線,紅原在環線中位居草地文化特色和安多文化風情中樞。縱貫四姑娘山、巴朗山和臥龍自然保護區的熊貓大道連接成都。
阿壩文明源遠流長
歡迎你們追尋阿壩州“遠古之聲”
走進阿壩州聽“文化之聲”、賞“悅動之聲”
走遍千溝萬壑
嘆山高水長“自然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