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走進亙古之劇——羌族釋比戲
大量考證說明:羌族的釋比舞以及后來的釋比戲是我國許多地方現存的儺戲、燈戲及諸多地方小戲的鼻祖,也是道家法術的源頭之一。如果說儺戲是“中國戲劇活化石”,那么,源于原始自然宗教圖騰崇拜的釋比戲就是比儺戲更古老的“中國戲劇最原始的活化石”。
釋比戲是一種集祭祀禮儀與戲劇表演于一體的,在祭神或婚喪嫁娶等活動中進行表演的羌族民間戲劇。釋比戲分上壇戲、中壇戲和下壇戲。上壇戲用于祭祀神靈,敘述神事,一般在集體活動時演唱;中壇戲反映的是人間諸事,一般為保佑平安吉祥,人畜興旺,五谷豐登;下壇戲則是敘說鬼事,去邪求吉,是釋比表演如何施展法術驅逐鬼邪的戲。因為由釋比主持并扮演,故稱為“釋比戲”。
“釋比”是以法術溝通人與神之間聯系的重要中介人物,在羌族的宗教活動及日常事務中掌握著至高權力的人物,又是部落、村寨中知識淵博閱歷豐富之人。他們對民族歷史、民俗文化、天文地理、歷算季節、氣候氣象有相當的了解,從而指導本村本寨民眾從事耕耘、放牧、狩獵、捕魚,修房蓋屋,婚喪嫁娶等事項。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醫道巫術、音樂舞蹈,肩負著護佑本村人畜平安、驅魔祛鬼、五谷豐登的重任。釋比不但主持大型的集體祭祀活動,也為單戶家人做驅邪祛魔、治病消災的法事。為了使這些活動生動有趣味,吸引周圍觀眾,釋比們將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融入禮儀活動中。在做法事活動時,釋比們模擬各種神仙、鬼怪的語調,又唱又跳,有時加上一些插科打諢、逗人取樂的表演,以增加神秘性和娛樂性,所以,釋比戲的表演非常原始古樸。釋比戲的角色由釋比扮演,一人可扮演兩個或多個角色,既演男子,又扮女子。有些戲群眾也可以參加。演出人數一般要看主人家所請釋比人數而定。如是祭祀神靈、天地萬物則一個部落、一個村寨的釋比全部參加演出,其時鈴鼓聲聲,歌聲陣陣,一派熱鬧壯觀的景象。
釋比戲因區域不同,所演唱的劇目多少也不同。釋比戲的演出無固定場所,村寨、衙門、林邊、草壩、堂屋均可演出。演出時間可分兩種,一種是按每年固定的時間演出,比如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夬儒節”(“夬儒”為羌語音譯,意即:祭祀還愿);另一種是無固定時間,隨時可演,根據實際需要如紅、白喜事等靈活應用。
釋比戲表演的身段較為原始和單調,釋比戲身段表演主要在腿部,多以雙腿跳躍或單腿、單腳跳躍,前后左右輪番交替,實際上就是原始釋比的“巫覡禮儀”,即西漢揚雄在《法言?重黎》中所說的“巫步多禹”,后來演變成道家法術的基本功之一的踏罡步斗。
釋比戲的唱腔因區域或師承關系的不同,其唱腔也不同,但唱腔風格特點大都一致。釋比在演唱酬神祭祀的劇目時,所用唱腔音律起伏較大,節奏緩慢,每句唱腔的終結都是延音,唱段與唱段之間,章節與章節之間夾有語言音調夸張的道白,這種聲腔民間稱之為“神腔”。
釋比戲是無文字記載的曲本,釋比演唱的劇目全憑口傳心授,一代代地傳下來,由此足見釋比們功底之深厚。曲本結構是典型的散韻相間,散文用于道白、對話,韻文則用于演唱。
釋比戲表演時的道具主要為“羊皮鼓”和“盤鈴”,另外還有:神棍、師刀、銅鑼、銅印、銅鏡、令牌、古錢、骨器類還有獸骨制作的骨珠、項鏈等。
釋比戲和其他戲劇劇種相比較的話,有以下六大特點:一是釋比戲的主題大都來自羌區傳說、神話或是民間故事;二是釋比戲的演出者基本由釋比擔任;三是釋比戲應有的戲劇性動作不夠完整,不很規范;四是釋比戲基本和釋比從事的宗教活動交織在一起;五是釋比戲的演出無固定場所;六是釋比戲大都為說唱體。
阿壩文明源遠流長
歡迎你們追尋阿壩州“遠古之聲”
走進阿壩州聽“文化之聲”、賞“悅動之聲”
走遍千溝萬壑
嘆山高水長“自然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