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四川日報全媒體 記者 何浩源
6月23日,成都市新聲劇場,鄰水縣大型革命歷史川劇《信仰》在此進行第二次上演。劇場內500余個觀眾席座無虛席,其中,超半數是青年觀眾。
成都某高校歷史系大二學生楊浩然說,《信仰》刷新了他對川劇的認識,“對服裝、道具、舞美、唱腔進行了創新,賦予了川劇新的時代特征。”
鄰水縣是川東人口大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川劇興盛之時的“高光地”。
近年來,廣安市和鄰水縣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川劇發展,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鼓勵創作優秀劇目,川劇演員又回到了舞臺,連續創作了《南海李準》《信仰》等優秀劇目。如今的這批演員已經臨近60歲,扛起廣安川劇復興的大旗。
文學名著《紅巖》里有一個響當當的角色叫許云峰,川劇《信仰》就是根據許云峰的原型之一、廣安鄰水人許建業的故事改編而成。
6月15日,《信仰》在廣安大劇院舉行了首演,整場演出“叫好又叫座”,近千名觀眾送出掌聲20多次。
鄰水川劇演員蔣曉明介紹,《信仰》既注重傳統川劇表現形式,又加入新的元素,打破川劇傳統固化的表演形式,將音樂劇、話劇、地方民歌、民間舞蹈融入其中進行再創作,并用一些地道方言和網絡語言拉近了川劇和觀眾的距離。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廣安市也出臺了支持傳統戲曲發展的政策,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戲曲發展專項資金,扶持地方戲曲藝術振興發展。
復興廣安川劇,蔣曉明帶著溫益懷、羅建明等10多個師兄弟回到了原來的劇團,單位名稱則從鄰水縣川劇團變為鄰水縣文化館(鄰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蔣曉明便帶著大家,像40多年前剛剛拜師學藝那樣,每天綁腿、扎馬步、翻筋斗、練嗓子……經過大半年訓練,恢復到當年六成左右水平。
2018年,蔣曉明和大家推出回歸后的首場大戲《南海李準》。該劇在表現手法上,大膽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促進傳統曲藝與現代表演有機融合,使傳統曲藝煥發新的活力,拉近了年輕觀眾與曲藝之間的距離。
培養新一輪的觀眾,讓川劇更具群眾基礎,鄰水縣實施了川劇進校園活動,在學校開設川劇課,中小學生通過欣賞川劇臉譜和服飾、欣賞名段與動作、動手繪制臉譜、展示表演等活動,激發藝術興趣。“就算不會走上川劇的路,能讓他們喜歡川劇,就足夠了。”
目前,廣安打算在鄰水成立廣安市川劇院,招聘人員,盡快補齊斷檔42年的川劇演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