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簡稱《規劃》)?!兑巹潯诽岢?,要充分發揮遺址博物館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示服務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建設殷墟、三星堆、漢長安城等10-15處高水平遺址博物館。
已初步形成大遺址保護格局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古遺址、古墓葬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人類史、1萬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是我國文物的重要類型。2005年,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正式啟動了大遺址保護工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的支持下,國家文物局連續制定實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持續指導各地開展大遺址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文化傳承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線、一圈”為核心、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評定公布了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運河、絲綢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遺址保護理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其保護利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間將新增10-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規劃》制定了加強大遺址考古工作、完善大遺址空間用途管制措施、深化理論制度研究與科技應用、實施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構建新時代大遺址保護利用新格局、創新大遺址保護利用體制機制等8項主要任務、14項重點工作,并明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經費投入、強化政策保障、加強隊伍建設、嚴格督促落實等保障措施。
該負責人表示,《規劃》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標相結合方式,提出“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考核指標。如建設20處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基礎信息采集,出版20-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進一步實現60-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新增10-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支持建設殷墟、三星堆、漢長安城等10-15處高水平遺址博物館等。同時,充分考慮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復雜性,仍然強調夯實基礎、抓好示范案例,在考古研究、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方面提出定性要求,特別是針對預防性保護、權益分配、文物補償、土地增減掛鉤等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以鼓勵和支持為主,倡導地方人民政府制度創新、試驗和探索?!兑巹潯肪劢宫F有政策紅利,積極對接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研學教育等已有政策,力爭實現政策優勢最大化。(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