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表彰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的決定》,授予231個單位“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授予401名同志“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授予95名同志“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勞動模范”稱號。在四川,有這樣一群文旅人,他們堅定信念,大膽創新,在日常的工作中默默奉獻,用青春書寫了文旅事業發展的美麗篇章。
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以首創精神擘畫文旅發展新圖景
丁真和甘孜文旅局局長在網絡意外走紅,顛覆了傳統旅游營銷模式,引發全網熱切關注并迅速傳播,成為2020年至2021年全國文旅營銷領域的“超級頂流”。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順勢推出的《丁真的世界》《丁真的新年》《甘孜本色》等系列宣傳片和“1分鐘看看甘孜有多美”“甘孜A級景區門票全免”“文旅局長推薦100個打卡點”等網絡話題,全網閱讀量超200億次。甘孜文旅局局長更是借勢實現了從頂流網紅到旅游大使的華麗轉身,使“網紅”變“長紅”。
在國家和四川省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甘孜州財政每年安排旅游品牌塑造、宣傳營銷等專項經費1000萬元,有力地提升了甘孜文旅品牌形象和旅游服務能力。
首創精神擘畫文旅發展新圖景。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甘孜州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長27.26%,增幅位列四川省前茅。2021年在疫情沖擊下,仍然實現接待游客3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85億元,分別是2016年的2.6倍、2.9倍。甘孜州A級旅游景區創建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攀升四川省第一;現有A級旅游景區96家,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20家、3A級景區74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實現歷史性跨越……從甘孜州給出的成績單不難看出,甘孜州文化和旅游產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一幅風生水起、蹄疾步穩的文旅畫卷躍然如見。
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
謝紅:
讓夢想開花結果
梅花香自苦寒來。自1986年參加四川省青少年川劇比賽獲表演二等獎,到今天榮膺“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多年來各項榮譽的取得,離不開謝紅對川劇事業的熱愛。
謝紅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任四川省宜賓市酒都藝術研究院演出一大隊隊長。1979年,年僅11歲的謝紅入梨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嗓、壓腿、捆腿、吊腿,練臺步,練身段,練唱腔。如此經年,打下了扎實的川劇基本功。拜師川劇名家張光茹后,她在唱腔和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表演技巧上,更是有了新的領悟與突破。
“我在表演中十分注重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要對著鏡子反復琢磨,盡量做到自然、傳神。”謝紅說,“堅守”是寫在川劇人身上可貴的品質。多年來,她潛心研究,不斷追求卓越,在舞臺上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在她看來,藝無止境,只有不斷追求,方可達到藝術的彼岸。演戲如此,人生亦如此。
努力奮斗,終讓夢想開花結果。謝紅的表演不僅得到了同行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在參加全國、四川省和宜賓市的各種戲劇比賽中,也先后獲獎30余項。
除此之外,她還積極加入文化志愿服務、文化交流演出活動的隊伍中。每年參加文化惠民走基層、文化惠民戲劇專場、川劇進鄉鎮、川劇進鄉村、戲劇進校園、進軍營慰問演出等活動80余場,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可。
作為“敘瀘河”川劇藝術傳承人,謝紅深知“一枝獨放不是春”。她把對川劇的傳承和發展,系在心間、挑在肩上,同時著力培育青年觀眾。謝紅帶隊并參演開展“敘瀘河”川劇藝術進校園專題知識講座,現場傳習川劇表演,每年進校園、進鄉村演出活動30余場,覆蓋20所學校、學生3萬余人。2017年,謝紅為宜賓市中山街小學創排川劇集錦《古鎮梨花》,該節目參加四川省第三屆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展演獲二等獎。近年來,她還帶領文藝演出小分隊赴宜賓市7縣3區開展“弘揚傳統國粹、川劇走進校園”演出活動,場次達700余場。
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
馮秋蘭:
做好文化隊伍的“領頭雁”
她是一名“80后”,在她的率領下,當地傳統龍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雨壇彩龍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瀘縣農民演藝被國家級標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瀘縣農民演藝網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瀘縣獲評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縣。她就是溫婉果敢的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馮秋蘭。
2000年,馮秋蘭進入瀘縣廣播電視臺成為一名記者,隨后一直從事文化廣電旅游事業。
“剛上班那會兒,我深深地被瀘縣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前輩們為繁榮瀘縣文化和旅游事業所做出的艱辛努力一直激勵我努力前行。”馮秋蘭把理想和信念深深植入文廣旅系統工程中,貼心為民服務,做好全縣文化隊伍“領頭雁”,讓人民群眾從公共文化服務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要用高品質的文藝精品增強瀘縣的文化記憶。”懷揣著使命與夢想,當地文廣旅系統在馮秋蘭帶領下干勁十足,不斷挖掘瀘縣非遺瀘州雨壇彩龍的文化內涵,推陳出新,使其同名龍舞節目《瀘州雨壇彩龍》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同時,該節目還應邀代表四川省民俗文化到香港演出;高標準打造舞臺劇《龍城宋韻》,為瀘州4縣3區第一臺亮相酒城大劇院的本土文旅融合文藝精品;推出“醉美瀘州·瀘縣農民演藝大舞臺”周末劇場駐場惠民演出,成為瀘州市第一個探索文化消費促進機制的駐場演出;原創舞蹈《夢·南宋》《薅·歌》《龍騰盛世》等屢獲省市大獎、廣受好評。
因為工作關系,馮秋蘭曾經在經濟部門就職,因為熱愛又回到文旅部門。她用虛懷若谷的胸襟,點滴記錄和實踐瀘縣文化大繁榮的進程。如今,結合新一屆縣委提出的“文旅聯動”發展戰略,馮秋蘭提出打造“中國龍文化體驗目的地”的文旅發展目標,除了一系列重點項目以外,她還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統籌舉辦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雨壇彩龍民俗文化活動等龍文化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千年瀘縣·宋韻龍城”的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