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目前,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預計今年六月整體完工。該館是中國西部首座以地學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學博物館!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位于成都理工大學旁,建筑外觀形似巖石、又似雪山,由六個單體組成,單體間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共設有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其中地上部分除包含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恐龍探秘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等常設展廳外,還有教育功能區、學術報告廳、4D影院、環幕影院等公共空間,不僅可以讓觀眾零距離體驗地球地質、生態環境的獨特魅力,還可通過內置互動設備,體驗《博物館奇妙夜》中的神奇場景。
一樓
講好宇宙、地球和礦產的故事
在該館一樓,可以看到地質環境和礦產資源兩個常設展廳。其中,地質環境廳建筑面積約962平方米,層高7米,主要展示宇宙與地球的形成、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豐富的地學旅游資源、四川易發的地質災害類型,以及防災減災與科技應用等內容。其中,著重展示了四川盆地微縮地貌沙盤,成都平原(都江堰)全景場景,地質災害檢測系統,地質災害沉浸影院,九寨溝生態恢復沙盤等。
在第一個單元,還有一處很適合打卡拍照的地方。偌大的藍色地球在中間閃耀,周圍是宇宙中閃爍的群星。紅與藍兩種對比明顯的燈光碰撞,旋轉夢幻的場景設計,隨便一拍,就能拍出大片。
礦產資源廳位于該層南面,展示面積約1628平方米,層高7米,主要展示了礦產、礦物、寶玉石的種類及其利用,揭示了它們與人類生活生產的關系。該廳主要有礦產簡史、產業支撐、礦從何來、礦物世界、生活利用、危機應對六個單元。以礦產簡史開篇,再通過保護和節約礦產資源收尾,礦物、礦產、寶玉作為展覽的主體部分,強化了地方特色,突出了四川優勢礦產。
二樓
展覽來自全球的恐龍化石
二樓的龍行川渝廳、恐龍探秘廳內已裝架好超20具恐龍化石,這些化石均由崇州天演博物館提供技術服務。雖然這兩個廳都展陳恐龍化石,但類別卻不一樣。龍行川渝廳的恐龍化石主要來源于四川盆地,而恐龍探秘廳展陳的是來自全球的恐龍化石。
龍行川渝廳有880平方米左右,層高11米,是整個自然博物館最高的一個廳。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合川馬門溪龍展出在龍行川渝廳,長達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展廳另一側還有一個互動展臺,脖子很長、如同長頸鹿般的是廣元馬門溪龍,站在它身旁的是甘氏四川龍。
在龍行川渝廳正面墻上,繪制了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還原壁畫。在左側墻上,有一個巨幅投影,今后將播放馬門溪龍的一生。
恐龍探秘廳有近1500平方米,國外的霸王龍、云南省的祿豐龍、山東的棘鼻青島龍、鴨嘴龍等都將以其威風凜凜的姿態與觀眾見面。
三樓
在成都看世界,盡覽繽紛生命
在博物館三樓,有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兩個展廳。
生命探源廳以“發現生命的驚奇”為故事主線,講述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從生命誕生、演化,一直到人類出現的歷史,再現發生在生命長河中的遠古故事。通過精品化石實物的展示,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將聲、光、電、物、景有機結合,從化石展品中發現史前生物的秘密,探索各個物種起源,真切感受波瀾壯闊的地球生命歷史畫卷。生命探源廳有鎮館之寶——大竹重慶魚,有來自震旦系-寒武系分界“金釘子”——麥地坪的生物化石,有10余米長的大型魚龍化石……
同樣在三樓,繽紛生命廳主要圍繞“生物多樣性”的主題,取材自然標本及其生存環境的研究成果,構建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俱強的自然展陳,重點展示生物多樣性,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促進自然、文化、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遵循“探索與發現”的科教理念,引導公眾在探索中發現自然、理解自然、享受自然,豐富知識,啟迪思考,愉悅身心,力求展現自然物類的靜態之美、動態之美以及大千世界的和諧之美。
在這里,通過按物種門類陳列著的各類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觀眾將看到地球生命形式的繽紛多樣。在展廳結尾處的小型休息區,觀眾可以通過特設的增強現實觀察屏欣賞天府之國單元,只要將鏡頭移動到展示的動物身上,屏幕前便會出現該動物的信息。(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搜索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