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正月十五,元宵節。
今天,安逸陪大家一起吃湯圓猜燈謎賞花燈,感受燈火良宵佳節圓的傳統文化魅力。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在不斷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2008年,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元宵節這一天吃湯圓,寓意著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幸福美滿、吉祥如意。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賞花燈起源自西漢,興盛于隋唐。西漢時期,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在皇宮設壇祭祀,由于是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因此這一天便成為了元宵節點燈的開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日,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便形成一個獨特的習俗。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