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壩州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公布第五批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第一批至第四批非遺擴展項目的通知》,此次公布的79項為新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16項為第一至第四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名錄項目,共計95項。
新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
第一至第四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名錄項目
其中:民間文學(4項),傳統音樂(5項),傳統舞蹈(5項),傳統戲劇(1項),曲藝(1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5項),傳統美術(4項),傳統技藝(52項),傳統醫藥(7項),民俗(11項)。
阿扎傳唱
藏醫藥(嘉措藏醫藥)
藏式面具制作技藝
本次公布的項目名錄覆蓋面廣、民眾參與性高,全州13縣(市)、阿壩州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等州直相關部門,均有項目進入名錄;在項目數量上,我州州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全省之首,較2018年公布的47項第四批州級非遺名錄,數量增加至95項;項目類別上,涵蓋非遺十大門類,無憂城的傳說、彈唱(阿壩縣)、轄謐鍋莊、賽牦牛、北嘎(藏式摔跤)、龔郎子討親(羌戲)、松潘羌族服飾等項目榜上有名。
賽牦牛
松潘羌族服飾
而在項目內容上,名錄更是亮點紛呈,服務國家戰略功能更加突出、阿壩文化特色更加突顯、大眾實踐項目獲廣泛認可等特點。如黃河流域擦擦文化、黃河草原草編技藝、黃河流域河曲馬馬鞍制作技藝等傳統技藝,都是挖掘黃河流域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的具體體現。而適合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唐卡(覺囊)、藏香制作技藝等項目則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同時,諺語(壤巴拉諺語)、無憂城的傳說、幗姌制作技藝等項目與“凈土非遺”緊密相連,將成為典型的阿壩文化符號。
幗姌制作技藝
黃河流域河曲馬馬鞍制作技藝
此次公布的名錄中,還有不少飲食項目展示推廣了阿壩美食、阿壩味道。如:綿虒豆腐制作技藝、映秀豆腐干制作技藝、嘉絨藏式糕點制作技藝、羌餐、洋芋糍粑制作技藝、攪團制作技藝、松潘雜糖制作技藝。
洋芋糍粑制作技藝
水磨土茶制作技藝
近年來,我州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緊緊圍繞“非遺第一州”文化品牌建設目標,在健全非遺保護體系、非遺立法進程、傳承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了我州非遺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切實做到了“非遺強州”。截至目前,阿壩州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項,代表性傳承人13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1項,代表性傳承人114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52項,代表性傳承人4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