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昊 成都觀察 楊柳
歡快的音樂響起,幕布上兩個影偶身形變換,跳起勁舞,臺下觀眾一片喝彩。
5月21日,都江堰市玉堂街道梅花社區,川觀新聞記者走進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一場都江堰方言皮影戲《鄉情》正在上演。
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是由已故全國著名雕塑家、收藏家趙樹同及家人開辦的博物館,是四川地區皮影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收藏超過1700件(套)皮影,其中絕大部分是成都皮影。
成都皮影,又稱燈影戲,為黃牛皮經特殊處理后制作而成,其影偶高大、形象生動、表演傳神、唱腔高亢、劇目豐富,在造型、演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
“市民游客參觀皮影藏品、觀看成都皮影戲演出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參與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館長、趙樹同的兒子趙洪說,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開館4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來觀展、體驗成都皮影文化,今年前4個月的觀展人次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總數。
保護與傳承:成都皮影在這里動起來
當天上午,川觀新聞記者走進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第二展廳,“小箱子里裝著大文化”九個大字映入眼簾。在“官頭包”展區里,七品芝麻官、狀元等數十個“頭茬”陳列在一面墻上,形色各異,栩栩如生。
“皮影人物的頭和身子是可以分開的,頭叫‘頭茬’,身子叫‘身段’,表演時可根據人物特點和劇情進行組合。”趙洪指著“官頭包”展區的“頭茬”說,“比如這些古代官員的‘頭茬’,有些可以‘通用’一個官服的身段進行表演。”
大眾熟知的皮影戲,應該怎么表演呢?表演老師袁碧英取出《鄉情》劇目中的“黃辣丁”(一位村婦的昵稱)影偶,“頭茬”上連著一根支撐桿,“身段”上的兩只手各連著一根操縱桿。
袁碧英右手拿著支撐桿,左手持兩根操縱桿,“支撐桿是掌握身體的動態平衡,操縱桿是帶動四肢活動。”袁碧英兩只手在小范圍不停舞動,帶動支撐桿和操縱桿,“黃辣丁”影偶就在幕布上跳起舞來。
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分為成都皮影歷史展廳、皮影文化藝術廳、臨時展覽區、非遺手工體驗區、皮影動漫展廳、皮影體驗互動表演區等區域,是傳承成都皮影文化歷史資料最豐富的專題博物館。該館展陳面積1000余平方米,藏品均為趙樹同生前收藏。
川觀新聞記者在展廳看到,許多清末的成都大皮影有70厘米高,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按照尺寸來分,成都皮影有大、中、小三種。”趙洪介紹,博物館里有各種形態的成都皮影,造型豐富,均為黃牛皮制成。“皮影越大,工藝設計越復雜,雕刻難度越大,表演難度也相對增大。”趙洪舉例說,有的影偶操縱桿有4根,需要兩個人在幕后完成動作變換。
除了展陳成都皮影歷史資料及皮影文物外,該館還注重成都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非遺手工體驗區,有很多雕刻的皮影半成品。“許多游客在這里親手體驗皮影制作過程,特別是親子家庭,非常感興趣。”趙洪介紹,市民游客在博物館不僅可以了解皮影的歷史、文化、藝術,還可以親手體驗皮影的設計、制作過程,并觀看欣賞極具藝術魅力的皮影表演,在無形中傳承皮影非遺文化。
創新與活化:讓更多人體驗了解成都皮影戲
在保護和傳承中如何創新?趙洪一直在探索。
在皮影體驗互動表演區,可為市民游客提供10個皮影戲劇目,均為博物館編創。趙洪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成都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他參與了所有劇目的編創工作。這其中,既有《草船借箭》《長坂坡》等古代故事的皮影演繹,也有《成都交子》《鄉情》等成都本地文化特色的皮影戲。
趙洪記憶最深刻的是皮影戲《豬八戒吃西瓜》。“這源于20多年前的一段音頻,當時很多小孩子都聽過。”趙洪回憶,根據音頻設計人物造型,然后制作皮影,編排表演,歷時四五個月時間最終完成劇目。“劇中影偶涉及唐僧師徒四人,最少都要3個人在幕后一起表演。”趙洪說,《豬八戒吃西瓜》是博物館的經典劇目,已經表演上千場,很多游客多年后都記憶猶新。《成都交子》皮影戲則運用川劇鑼鼓、唱腔,以成都皮影造型表演,創作時間長達1年。
皮影和動漫的結合,也擦出耀眼火花。該館原創皮影動漫劇目《老鼠嫁女》利用軟件技術制作皮影動漫,使動漫成為皮影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于2020年入圍突尼斯WOW電影節,并作為代表作參加了多場皮影動漫教育體驗展覽活動,深受大、中、小學生和市民游客的喜愛。
讓文物“活起來”,不僅要把游客“引進來”,還要主動“走出去”。博物館下設皮影藝術團,共有皮影演員10人,常年開展皮影戲創編、皮影文化宣傳、皮影文化藝術傳承及皮影非遺人才培訓活動。
在川觀新聞記者采訪的頭一天,趙洪還在成都市新都區的一所學校授課。該館長期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企業等活動,在相關高校成立皮影大師工作室和皮影協會,在中小學指導成立皮影社團,培養皮影愛好者和傳承人500多人。
“今后,博物館將在研學、表演、文創、影視劇制作、節目編排等方面拓展新業態,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更多人體驗了解成都皮影戲,培養更多的皮影愛好者和傳承人。”趙洪說。
新聞多一點:
鎮館之寶——清代成都大皮影“白娘子”
鎮館之寶:清代成都大皮影“白娘子”。
該件皮影由趙樹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成都民間收藏得來,高70厘米,寬30厘米,采用陽刻手法刻制,礦物顏料涂色,距今上百年歷史。
其頭茬丹鳳眼、櫻桃口,身段刻有菊花、梅花等圖案,涂有黑、紅、黃、藍四種顏色,造型寫實飽滿,栩栩如生。皮影厚度達到2毫米,是成都皮影中最厚的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