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俊 川觀新聞記者 吳夢琳
“截至目前,1、2、3、4號樓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廣場區域地下室停車結構完成95%,我們正在進行外立面裝飾、室內機電工作,總坪園林等。”日前,2023天府旅游名縣巡禮活動走進樂山市市中區,在樂山大佛景區南游客中心建設現場,施工方現場負責人廖大剛介紹,整個項目預計將于國慶期間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
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基因。作為巴蜀石窟中的重量級IP,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通高71米,是現存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彌勒佛造像,于1996年與峨眉山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
“以樂山大佛保護為核心,推動樂山地區石窟寺保護利用,正是為了打造世界遺產保護的‘樂山樣本’。”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長范元元說。
樂山大佛。樂山市市中區供圖
為保護好樂山大佛世界遺產,樂山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亦應運而生。2021年5月,研究院從正科級“升格”為副縣級,成為全省首個由地市州設立的副縣級石窟保護專業機構。
如何對標專業?樂山的做法是,去行政化,走“專技為主”發展路線,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為此,研究院優化職能職責、崗位設置、隊伍結構,合理安排工程技術、文博、實驗室、檔案等專技崗位,逐步實現由行政管理單位向專業研究機構轉變。
發展之道,首重人才。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積極推動人才隊伍結構優化,通過人才交流、考核招聘、專技轉崗、培養引進等方式,持續壯大專技人才隊伍。目前,研究院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94%,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近50%,一支專業性、技術性、復合型人才隊伍正加速形成。
“三步棋”讓文化活起來
石頭是冰冷的,但文化是溫暖的。如何打破“重保護、輕研究、無孵化”的傳統窠臼?樂山精心謀劃“三步棋”。保護,依然是第一步。樂山堅持保護優先,陸續實施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勘察研究、九曲棧道區域危巖體搶險加固前期勘察研究、附屬造像窟龕保護前期勘察研究等重點文保項目,啟動實施樂山大佛腿部至腳部修繕、離堆(烏尤寺)消防升級改造等工程,持續推進樂山大佛及附屬文物保護工程實施、病害機理研究、定期巡查保養等工作,切實保障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第二步,強科研,深入價值挖掘。在省文物局支持下于今年上半年啟動建設川渝石窟保護研究聯合實驗室、川渝石窟保護利用科技創新基地,做強樂山大佛保護研究硬件支撐。持續開展樂山大佛相關古籍、文獻、資料的研究,系統化梳理樂山大佛歷史文脈,積極推進樂山大佛相關工程報告集、科研論文集的梳理、編撰、出版等工作,著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樂山大佛學術研究體系。并與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實施“石窟文物本體風化病害評估系統及保護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為文物保護利用奠定科學基礎。
第三步,在文化展示傳承上發力,實現成果孵化。實施樂山大佛世界遺產景觀提升工程,系統梳理濱江沿線景觀、風貌協調景區設施設備,凸顯樂山大佛地域環境特征、彰顯歷史文化內涵;積極推進樂山大佛博物館建設、柿子灣崖墓博物館建設和麻浩崖墓博物館改造升級等項目,豐富數字化科普、沉浸式體驗,推動文物數字化等項目成果向特色文創產品轉化;舉辦“看見——巴蜀石窟”樂山、資陽、大足攝影聯展,聯合推出巴蜀石窟藝術文化精品旅游線路產品,打造石窟研學基地,讓文物走向大眾、走進生活,真正“活起來”。
“走出去”實現“三級跳”
2022年6月,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川渝地區主場城市活動上,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川渝CP再度“牽手”,共謀石質文物保護、研究、傳承、活化利用等新發展。
積極“走出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川渝地區的石窟寺文物保護、修復與利用,不斷提升世界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向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文物保護專業科研機構邁進。
近年來,樂山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機遇,不斷擴大國內“朋友圈”,推動實現從地方機構—全省區域中心—中國南方基地的三級跳。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不僅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積極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岡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等國內文物保護知名科研院所共建合作,還參與組建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等區域性合作組織,集智聚力加快提升樂山大佛保護利用水平。
同時,拓展國際“朋友圈”。樂山發起舉辦“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國際高層次對話交流長效平臺,推動與以色列、日本等國家建立文物保護合作交流機制,去年12月和今年7月,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在省文物局支持下先后兩次舉辦四川·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學術交流會,并與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復院達成合作意向,計劃依托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聯合共建樂山大佛保護研究中心,汲取國際國內文物保護領域先進理念,助推樂山大佛保護利用走上快車道。